1.看书时,把觉得好的句子划线,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用自己的话再把划线内容表述一遍,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和印象。当然,不划线是有感想也要记录下来。这样做,就是边看书边和作者在做交流,不是简单的接受文字而已。
2.将笔记内容梳理成文章,连在一起,就相当于是和作者一起写了一本书一样。以后复习时,也可以看这本合著的书,而不仅仅是作者的原书。
3.一本书看着时,感觉都挺好的。但看完后一合上,就什么也说不上来,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这是因为阅读时没有锚点,过于泛泛。无论是否能找到重点和中心点,锚点都是必须的。
4.看书时,我们肯定能发现某个点是值得学习的,而且这样的点还不少。但是,如果每个点都只是知道,然后就以为自己能做到了,是不太可能的。这里建议给每个点下一个锚,然后以锚点为中心,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直至把每个点弄清楚,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行动中。
5.一旦我们发现了某个值得学习的点,我们就以此为锚点。在书中找内容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叙述它的,如何使用它的。然后就是自己当前的情况如何,能否用上这个点,或者和自己以前的经历进行对比,有哪些需要改善的。最后就是如何将书中的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要写出来,又要说出来。这三个步奏要反复的做,直到真正了解作者关于这个点的解释,直到能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开展具体的行动,直到能融会贯通的表达出来这个点让其他人也有所收获。
6.锚点是一个一个的去下的,然后一个一个的收起来,接着就是下一个锚点。也就是把每个知识点吃透,方可过渡到下一个点,最忌讳的就是走马观花,貌似清楚。没达到目的前,就贪多而去转换锚点进行新的开展,结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是难以深入的理解锚点的,更遑论使用效率了。
7.等这关做好了,然后开始锚点的下一关。就是根据看到的一个点,能够联系到之前看的书和别人的一些情况。这个点的作者是这么解释的,但其他的作者又是如何解释的呢。这就要求看一本书时,其实同时在看好几本书,也是对之前书中各个点的再组合再聚集,会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个点。也就是锚点会打得更深更牢固。
8.有了锚点后,一开始看书和行动可能会比较慢,也是打基础的过程。当对越来越多的点越来越熟练后,看书也就不会像之前那么感觉内容困难。因为对各个点的深入的挖掘,会让我们把底子越打越牢,甚至到后来,能够自然的秉承一些深层次的通用原则,把各项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快,用得更得心用手。相反,看书时,一开始就希望看得快,看得多,往往都会事与愿违。
9.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每本书里的每个点都下锚点,那看得岂不是会很慢。毕竟一本书里,常常让我们感慨颇多的点也不少,若是每个都要去细究,那一本书得看多久啊。其实,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完全是本末倒置的。我们看书,不应该是能看多快,不应该是认识了多少字,不应该是只在口里知道书中内容而实际行为没有任何改观。而应该是把有用的知识点吃透后,好好用他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哪怕一个点会用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按照常理,也得花较多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想法违背了常理。
10.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经验的阐述,是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探索后的结果,所以书是最便宜的。花一点点钱,就能直接借鉴或使用他人的经验,减少了我们摸索的时间,是最划得来的投资。甚至于有些好书,基本上通篇阐述的就是一两个点,作者之所以翻来覆去的写。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凑字数成书,理屈词穷。而是,作者告诉我们,用这一两个点就可以做得出色了,不需要那么多花花哨哨。或者作者怕读者了解得不够,所以要用一本书来广泛而深入的解释清楚。或者,作者认为内容太多简单容易被读者忽略,所以需要不厌其烦的反复的叙述,就是为了给读者加深印象。或者,作者们反复的用逻辑和案例来验证这一两点是可行的,希望读者能真正的融化到自己的行动上。
11.把阅读方法和阅读获取知识两个分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前,我们应该先有一套阅读的方法。它可以是借鉴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或总结。然后在阅读时,用这套方法进行阅读。而在阅读获取知识时,不应该去思考这么阅读行不行,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践行这套阅读方法。等阅读完以后,再通过评估吸收的内容、笔记和日常行为来针对性的改善阅读方法。比如,看书时感觉像知道了,但看完后却忘记了。针对这点,我就改善成了,要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吃透,然后再接着阅读。吃透后才不容易忘记。比如,看书容易走神,打瞌睡。针对这点,我就开始爬山跑步来增强精力,同时笔记也记录得多一点,当走神后,一低头,看到笔记就能较快的接上原来的思路。
12.读书最后的目的一定是赚钱,它通过几方面可以做到。首先是要接受作者的改造,像那种看书时还在怀疑这担心那的,就基本算是才看了书,因为他们还是固执的用自己的观点。他们无视作者们努力的结果,无视书中的已经被证明过的逻辑观点,无视那些做成的结果以及同样的模式还在发生作用的事实。反正这些人就是能虚构和臆想出一堆理由和借口困住自己,相对于作者们努力解决问题,不断前行,每天忙得充实,这些人却是不断的给自己喂养环境不好,我没有好运气等这些自我暗示的垃圾。只有真诚的接受作者的改造,才能开启新的思维逻辑的循环,而不是继续停留在自己无可奈何的思维逻辑里死循环。
接着就是和他们用一样的工具和方法了。先不要有太多的思考,先去模仿他们是怎么做的,等自己实践过了,才能走资格去评价。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做过什么结果都没有的人,在那里瞎评价那些做过的人。通过模仿他们,积累了能力和经验,等到越来越熟练后,自然会有创新的。而且,也不用担心作者们的方法还能不能行,会不会学的人太多导致市场饱和等,其实这些问题,作者们我想过的,也有能力想得更多,但他们既然将方法写成书让大家来学习,就已经表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事实也是如此,每个工作上都有一些做得好的人,他们都赚了钱,而且通过交流学习,反而将该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