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王子
最近我和女儿在读绘本《森林》,是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作品。
绘本阅读经验不多的人,初读这本书时会觉得莫名其妙:一个字也没有,画的都是树,想表述啥?
除非耐着性子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隐藏动物清单”才能恍然大悟,原来是“找找看”啊。
这本书的每幅画都是跨页,31页组成的15个跨页里,一个字也没有,却隐藏着125个动物、6张人脸、1个头骨、1个女巫、1张地图——我们已经读了一周,连一半的动物都没找到, 至于人脸、头骨、地图和女巫更是连影子都没找到。
这让我7岁的女儿颇为不服气,一有空就抱着那本书琢磨,正着、反着、侧着、各种角度和书中图画杠精,每看出一个动物就欣喜大叫,有时候很久也找不出一个动物,又气的自言自语模式启动”我就不信了!我就不信了!“
《森林》从封面就开始考验眼力了。
小河中静卧的石头可不简单,左下角的兔子很明显吧?与兔子相对的,是只小乌龟。封面中河流最宽处的石头,一只像乌龟,另一个很像大象。
想要把每页中隐藏的动物都揪出来,必须打破传统的读法,把每一页图都试着倒过来观察一番。
比如这副图,这是传统的看法,正着看,有这些动物。
倒过来看就会发现,这里还藏着几个动物。
受荷兰画家埃舍尔的影响,安野光雅对视觉悖论和错觉十分着迷,他的绘本《ABC之书》和《奇妙国》处处都有对这方面的体现。
我觉得,虽然《森林》不如前两本声名显赫,但对视觉的表达,比前两本都高深,毕竟那两本视觉表达还比较直接,《森林》则隐藏的很深。
粗浅的划分,《森林》就是一本”找找看“,只是所有的动物都隐藏的太深,对视力、专注力、想象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就算你上述三个能力爆棚,足以找出每一个动物,你还得具有一定的认知力,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找出的动物到底是个什么鬼,叫什么名字。
比如,我找出很多鸟类,但我只认得乌鸦、鸵鸟、鸳鸯,所以,我只好把所有长翅膀的都叫”鸟“。
女儿对我这种明目张胆的”懒“很是不屑,她要求我对照最后一页的隐藏动物清单,百度出它们的高清图片,再对比找出的动物,从而决定它们谁是谁。
找出书中隐藏的动物,是相当费眼力的;百度动物图片的过程更是周折。
因为找出图后,女儿又想知道那个动物有什么特点,吃什么、住哪里、有没有相关的类似《动物世界》之类的纪录片。
这两点,就是我们读的奇慢的原因。
如果你因此就认定《森林》只是本难度较高的"找找看”,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比他的蜚声国际的“旅之绘系列”、《奇妙国》之类的作品,《森林》的知名度没那么高,但这本书是那种“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的作品,对视觉、线条的极致运用,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
不同于他大部分作品的精致、细腻、明亮暖色调的风格相比,《森林》就是一本“线条”书,随便翻到一页,神秘且幽深的森林,细看过云,不就是长短不一的线条勾勒吗?
安野光雅曾说,线条是画家思考的痕迹,直接表现了画家手的动作,也表现了画家心的动作,因为力道的强弱、明暗的过渡与陪衬,画家是心有犹豫还是胸有成竹,在线条里,都无法隐藏。
《森林》只有黑、白、淡绿三种颜色。可这些极简元素组成的15个跨页森林之树,没有一页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从而使读者认定,这片森林肯定树种丰富,否则,如何隐藏上百种习性不同的飞禽走兽和昆虫?
我女儿说,《森林》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
她爸觉得奇怪“这本书一个字都没有,图画除了树还是树,你咋看出这是探险故事的?”
首先,封底封底合起来是一副完整的画——森林里有条小河,这也是全书中唯一“色彩亮丽”之处,绘本设计中,封面封底上的图,通常在内页会出现,可这个“通常”在《森林》中不存在。
书名页上,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正走入森林,从他们微小的身影、由粗变细的道路,可以看出,他们一定走了很久很久。女儿说,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他们一定是听大人说过,封面上的那条小溪就在森林深处,所以决定去找那条小河玩。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森林很深、很大,有很多野兽,有的善良、有的凶猛,因为有的吃草,有的吃肉,小孩子身上也有肉。为了不被吃掉,两人小孩就必须很小心很小心,首先得发现那些隐藏的动物,然后想方法避开。
他们那么小,要很勇敢很聪明才能做到,并且,书中还有女巫,女巫会帮助她们还是会陷害她们?最后一页,两个小孩从深林里走出来,说明他们的旅行还算顺利。
她爸听得甚至惊讶,我倒觉得,孩子的洞察力和逻辑推理,可能与这本书没有字有一定关系。
因为没有文字的既定框架,想象力反而可以得到天空行空的扩展。
通过细读对比,我认为,这本书的深度被低估了,作者在最后一幅图里留了一个很大、却难以察觉的疑问:
当两个孩子从森林出来,同一片森林,同一条路,连树上的鸟窝都是相同的,但它们的位置和第一幅图是相反的,这趟森林之旅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这样的变化?
这本无字书,给孩子们的想象力带来无限可能,从而编织出比动物数量还丰富的奇幻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