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与人命的关系,
提到性命,人们肯定想到的是人的生命。比如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就会有命,他就会有性,如果死去了,他也就失去了性和命。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生理层的性命,还是孟子观点中的性与命。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鼻之臭,四肢之安也,性也”对一段话,也就是世人眼中的性,吃到了好吃的味道,看到了美丽事物,耳朵听到了好听的声音,鼻子闻到了好闻的味道,你就感觉你的四肢都很舒适,所以人们就是人生的追求。但孟子说这是身体本能上的性,不是君子所谓的性。他说君子的性应该是“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意思就是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能够实现与否,属于命运,但也是天性使然,所以君子不会以命运为借口而不去顺从天性。这才是君子应该行出的性。
上文提到了两个性是不同的,第一个世人的性,是本能层的,是生物层的。它不是孟子所说的本性和天性。它和上文的第一个命对应起来,人不能去改变自己的环境,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这里的命也就是宿命。这就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一样。生物层只能在这种环境下被迫的生存,没有了善心就成为了禽兽。但君子的性可不是这样子的,虽然君子不能去改变环境,但君子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不像生物层一样躺平。而是努力让自己的善心展现出来,把自己的本性给活出来。君子不把生物层的性称之为性,因为那是被环境决定的性。君子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立起自己。这就是孟子的观点。 君子在追求德性的路上走的是正道,在这里,我们也就可以和孟子的另一个观点结合起来。
在正命这一则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危墙对于一个求道的人是什么?是阻挡他的东西,墙把路给挡住了,所以也就没有道路了,善心也就被阻隔了。如果人没有觉悟,没有走出来,没有返回正道,那么他就会桎梏而死。虽然肉体还活着,但精神已经死去。所以一个君子在求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危樯,但是君子能重新的找回正道。
在这一则中,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尽其道而死者”我们该如何理解?一个君子,为了道义,把自己全部力量都用完了,他把道扩而充之,把生命奉献给了仁心,道义。 所以孟子想说的就是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在不同环境下把道推出去,环境对于我们学过的人爵是有影响的,但君子所讲的正命是天爵,他和外在是没有关系的,最重要的是内修,如果在得到天爵的同时得到的人爵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人爵,也不会在意,因为目标不是人爵。 说到了天爵和人爵,那么天爵也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把它给行出来,去承担使命。那么孟子提出的性、命、天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孟子的一则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天命下达,一个本性善的人去接过了这个天道,天命,他就会去用善心活出来,关注你的天道,行出天命,就是正命。
我们也就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总结,也就是修身立命,立命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达人,外推的纬度。外推就是天道真正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一个人都是有善心的,我们有没有把善心活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天命分大和小,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天命,我们承担了的天命。我们就先要修身立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外推。帮助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