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通讯录里有700多人,不算很多,前几天,删除了大部分,减到了123人。
微信好友人数的上限好像是5000人吧,是一个顺风车车主告诉我的,因为他的就爆了。
“这么多人应该记不住吧。”
“那哪儿记得住,跟陌生人一样,我在人家那儿也是陌生人,可能早被好多人删了呢。”
“那为什么你都要留着?”
“咳,万一哪天用的上呢。”
“你都不知道谁是谁,怎么能对号入座地去用人家呢?”
“嘿嘿,我也不知道,先放着呗。”
有2000多联系人的朋友,说减到了1400,实在减不下去了。
“多少都瓜葛着点关系,万一用的上呢。”
人数在千人左右的朋友,说反正离上限还远着呢,有地儿放。
“一个人至少是一个信息源,万一用上了不比你自己的能量场要大的多。”
也有朋友就把人数控制在100,不多也不少。
“有值得加入的新人,就会考虑淘汰旧人。”
“宁滥毋缺”与“严格淘汰”这两种做法对于天秤座的我来说,都过于极端了,但这只是第一层判断,它们是否又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呢?
“宁滥毋缺”本质上是“囤积”,而囤积是人骨子里的求存行为。物质匮乏的年代过于长久,囤积行为提高了人的生存机率,便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这是其合理性。
“万一用的上”的合理性是什么?
是侥幸。
侥幸心理几乎人人都有,这种心态会使人相信通过某种偶然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使自己获得意外的收益或者躲过某种确定可以出现的灾难,是一种与事情的常态发展向违背的心理预期。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这种心理预期会为人带来一定的乐观态度,在失败时,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使人不至于为了当前事情的发生而心情沉重到精神崩溃,这是侥幸心理存在的积极意义。侥幸心理重的人,从人们口头表达来看多是“可能、也许、万一、大概……”之类的。
只是,侥幸的发生完全基于偶然,存在的概率很低。
只是,到了今天,“囤积”对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惑。
信息囤积跟物品囤积一样,让存放空间杂乱不堪,长此以往,反而让提取不易。恐怕真正要用时,却要面对一堆更复杂的选项。
“淘汰”的合理性是什么?
是宁缺毋滥。
芸芸众生谁为友?
界限分明。
‘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例子。管宁和华歆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车子,戴着礼帽的显贵人物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不误,华歆却放下书本走出去观望,管宁就割断席子,将座位分开,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古圣贤讲究君子安贫乐道,耻言富贵。管宁割席之由,正是因为华歆有崇尚富贵之嫌。管宁宁愿舍弃同窗之情,也不愿和志不同道不合之人为友。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
我写到过”微信是有温度的,对于可以称为朋友的朋友;微信也是冰冷的,对于无交集,三观迥异,生活方式不同,经历感受不同的“陌生人群”。“
所以虽然我不申请,但我欢迎被“陌生人群”删除。
现在通讯录里的这123人
与认识时间无关,
与年龄无关,
与性格无关,
与行业无关,
与平时是否联系无关,
与朋友圈看不看得到动态无关,
只与纯粹的欣赏有关,
并且是唯一关联。
我很庆幸,我有这个自由。
如果有一个人,你们彼此欣赏或需要,能够剥去现实中性格、阶层、学历的差异,看到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与众不同之处,认可对方与自己的相同,也欣赏与自己的不同,这是友情。
如果有一个人,你们能够给彼此带来好的影响,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见识过对方的狼狈,分享过对方的荣光,经历过人性的考验,具备起码的信任甚至依赖,这是友情。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听真话说真话,你们都不伪装,彼此懂得,不仅沐浴着对方美好的一面,还承担了对方不好的一面,依然安心,这是友情。
如果一个人,你们之间产生了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共鸣,产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情感积淀,产生了老友记的相亲相爱,这是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