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董桥先生的散文旧作《给自己的笔进补》,读了几篇,越发喜欢董先生的文字来。你知道,董先生是读旧书过来的人,又是留洋海外多年,慢慢磨砺成自己的洋派绅士,加之在台湾出生,与传统文化的根脉一直绵延,与父执们的交往又多,好学,好古,在书画、古籍、陶瓷、玉器、砚台、竹雕等多方面收藏丰富,造诣深厚,因而在他的笔下,更古雅生趣,字字珠玑。董先生从小就受家教,书法从何绍基入,缘于其父的爱好。他说,何绍基才是书法大家,书学颜鲁公而自成面目。后来看了董桥先生的书法,确实深得何绍基神韵,我想,当今文人书法能入此格者,鲜矣。
读董先生的文字,需要慢慢地读,慢慢地嚼,慢慢地味,边置一杯上好的咖啡,加糖少许,一个小烟斗光咬不吸,经典的西装与放亮的皮鞋,悠悠地坐着,手指似有而无、似重若轻地在桌子上轻弹,优雅而多情。口里经常是少有的古典旧语加洋派文字,一不小心,字词一滑而过,就不知老先生在说什么,仿佛喃喃自语。如果能听懂,或能与之对语,他会很高兴与你聊上一个上午或下午,不过,你需要储备足够的信息与底蕴,不然,你又有可能被老先生甩在后面或丢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董老先生虽是老派文人,但并不古板,更不守旧,他也同样喜欢新潮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潮的作派比什么人都地道。
我曾经喜欢过民国时期的一些旧派文人,如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觉得董桥先生与他们极为相似,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浓得化都发不开的古典意蕴,像一块晶莹的古玉,玉面沁色已入骨髓,但再怎么盘,他还是那样岁月悠悠,古意绵绵。
当然,与董先生交往,应该是一件奢侈而愉快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机会,更不是所有人都能与之交往。我想如果可能的话,我会与老先生谈得来的。因为,他所述之事我都很感兴趣,他所作之文亦为我之所爱。手追心摹,潜移默化,读多了他的文字,也就与之靠近了不少,爱屋及乌,渐渐喜欢上这个老先生了。每每读之,总有一种拍案的激动与会心的微笑。他组词的机巧,用典的随意,刻画的精微实在让人惊叹,我学过一些文章,也对古典和古玩放入过一些心思,但与之相较,总觉得杯水车薪,小巫见大巫。如文所言,真要给自己的笔进补,怕是要补的地方太多,但一时又不能补得太急太快,不然消化不良,会咽的面红耳赤,尖嘴猴腮,还得要一步一步来,不能太急。再说,老先生能有今日,岂非一朝一夕之功。慢进慢食,优游卒岁,这叫濡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