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朋友聊了几句,感觉自己比认识他时长大了一点点,他喜欢打游戏,唯一的兴趣就是打游戏,时间再往前一点的我超级讨厌人沉迷于游戏,看到就烦,表面认可不强迫己有意识给别人去改变,但每时每刻都关注着,认为这不好要改,其实是自己没能力改变后又纠结于这事,屏蔽自己掌控不了的事,强迫了自己,不诚的表现。
现在慢慢多份理解,认可别人的行为,有点估摸到这行为背后的原因,心里包容不同的存在,也接纳自己不同的感受,爱干嘛干嘛呗,看到后回到自身忙乎傻呵呵的事儿,例如看书琢磨事情,这也是个怪毛病,跟爱打游戏是一样一样的,有何不可。见知所限,小小的世界破开是有些事整明白了,容纳的空间就又扩了一点点。
故人心不离乎中,物情不外乎中。虽强不能夺,虽巧不能窃。而以为教,则人无不从。为世,则事无不效。
事是在生活中一件件整明白,反反复复折腾明白“中”,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做啊做,想啊想,改啊改,格物致知。各种验证体悟好像知道那么一点,再往前一点又推翻,好像是跨一大步但又好像没啥变化,心里是形容不出的微妙感觉,不知道答案的前进,不亦乐乎地去摸索。有时候觉得这走的可能是弯路,那个feel不在道上,但这又是必经的弯路,正路会在弯路试错中挖出的。正路是啥呢,哈哈哈,金手指一点就成金,多爽,指挥棒往哪指,一堆小人儿跟着我跑,我造房子他们来住,一起开心玩耍……
再则学会感受好文章,好文章是有一个逻辑,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子说啊说,其实就是想把那一个逻辑说透而已,聚焦想说的是一个东西,不是N个,把这个说明白了,也达到了作者的“中”。自己改改看书习惯,找一个中心点,他想表达的点是啥,跟我生活中的哪点是可连接的,或说哪点可以尝试去体会下,验证他当时的感受,不经历过没发言权。
嗯,结尾想说的是,从不同角度去尝试,找找自己的“中”,体验圣贤说的“中”的状态。跟以前的自己比,现在被情绪牵绊少些许,内耗少些,专注想干的事,既欢腾又平静接受各种可能事儿,对自己多份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