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直到上大学之前,我都是过着家长里短的生活。那时候也不觉得什么,毕竟我只是个孩子,不必参合大人间的事情,只要自己读好书,不仅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还可以闲来无事吃着大人们的瓜。
再后来,我明白这叫没有边界意识,是不得体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每个人都应该掌控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先管好自己,而不是整天操着别人的心。于是,我对我来的地方心生厌恶,从此那里变成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再后来,我明白文化与风俗不是人能决定的,它是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土壤,便孕育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彼此匹配的,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如果自己觉得不适,不是环境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我该选择离开了,去一个能够接纳我的地方。我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我可以选择和什么人在一起,这反而是对彼此的成全。
回忆一下农村生活,其实节奏挺慢的。一年四季不总是忙,一天二十四小时,能忙农活儿的时间也不多,这是大自然决定的。于是人就有了闲,闲来无事就得开展一些社交活动,话家常便是最方便的方式。一个自然村并不大,常年聊下来,还不得来个底儿朝天。
谁家也都有个不方便的时候,农村里也找不到什么资源,全靠乡里乡亲平日里互相有个帮衬。这更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然都是自己人了,容忍别人的越界就是一门必修课。如果大家都默认这套游戏规则,那它就是对所有人都公平的,不存在得不得体、亏不亏欠的问题。
一个村儿住着的往往都是亲戚,邻居间还沾亲带故的,很多事情就不能轻易外扬了。关起门来说话都是自己人,就算丢人这只是丢家里;打开门给人看就是丢家族的人,上升到家族利益时,亲亲相隐的逻辑便有了市场。
人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久了,人就会忘记思考它的合理性,把行为和存在混为一谈,以为世上的事无出其类者。而当一个人开始觉察的时候,他便有了思辨能力,于是他便有了选择,并在选择之后与过去和解,从而更好地拥抱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