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19:26 被阅读0次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网图  侵删

    译文

    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

    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了解常理才回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免于危险。

    解读

    本章阐述的是“道”的本质,揭示了修行的至上境界。千年古井,清澈见底。修道之人基于静之后,方能体悟虚无缥缈的“道体”。所以,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大道无形的见地。

    因静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质,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常是虚、静。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达、得道。而不知道虚、静,就会大胆妄为,逞凶害己。老子告诫说:“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通妄加干涉,那样必遭凶险。”

    行道时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么样子,它的样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够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条。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以包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干涉。

    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神机博大;神机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虚;神融太虚才可能同归生命的本源,只有回归那生命本源,才会永存不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lt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