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
这是说在半睡不睡,要醒没醒的时候最是良知展现时,其实六祖坛经里也有这样的描述。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谓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王阳明的君子是很灵活的,也是很有原则的,该坚持的丝毫不退,其他随机而动。想想是对的,有时候人总觉得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不是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退让了应该坚守的东西呢。
主与次,本与末,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怎么才能让自己分清呢?作为中人之资的自己也许只剩多读书,多做事,继续慢慢悟了。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自己的位置要先搞清楚,然后在其位谋其职,如果上面是分清主次的功夫,那么这一段就是做事的程度,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这个能力包括自己的实力、外部环境的情况。
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这不是孟子里要担大任的人吗?圣人都是致良知,可是这真的难以联系起来。
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较计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超越功利之心是何等的难啊,世上有几人能在中年就超越了功利呢。在我看来,第一关,金钱,尤其是现在经济、科技、金融昌盛大环境下,几乎人人都在追求钱财。第二关、名,千古历史人物有几个是因为富贵被记下来的?没有多少人。但却有不少为名而来的人。第三关,生死观。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教育小孩子的心法,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这是教育小孩子的手法,多次背诵,字字句句口到心到。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教育小孩子每天该做的是,德行在第一位,现在人更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了。然后歌诗其实可以归为艺术类,是最后的。
这跟理想国里进行比较,显然大不同,柏拉图认为体育和音乐必不可少,中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呢。王阳明身体是很差的,可他也没说过体育锻炼,所以说中国的圣人们都不怎么重视这个躯壳,他们最看重的是精神。
但我觉得还是要保养好这个身体的,适当体育锻炼必不可少,日常强身健体,非常时刻也需要救命。
其次,安顿好精神和灵魂,他的德行其实就是致良知嘛,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精神上明晰了,人也就知道这一生该做什么了,也就存乎其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