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蜀国的灭亡
主讲:姜鹏
公元234年,在多次北伐无果之后,诸葛亮病死于行伍之中,渐渐地,蜀汉北伐的任务就落在了另一位大将姜维的身上。碍于兵力有限,姜维多次北上都没有能取胜,却让曹魏产生了反击的想法。
公元262年,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正式提出了讨伐蜀国的想法。《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朝臣多以为不可”,朝堂之上,很多大臣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蜀国凭借剑阁天险,易守难攻,虽然诸葛亮已经死了,但是姜维还在,还有骚扰魏国的余力,远没有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司马昭铁心要打。他的理由有两条,第一,现在要想直接消灭吴国,难度太大,相比之下,还是平定巴蜀更易一些,而且占据了蜀汉的底盘以后,就可以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消灭东吴。第二,司马昭说, 魏国兵多将广,相比之下,蜀国将士总共只有9万人,其中有4万人镇守成都以及其他地区,那么前线的军队不过5万,如果把姜维牵制在沓(音踏)中,让他不能回兵向东出兵,魏兵可以从兵力空虚的汉中进攻,赢面是很大的。
其实,除这两个理由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推动着司马昭发动伐蜀的战争,而且这一条因素,远比他说出来的那两条更重要,甚至很有可能是他下定决心伐蜀的决定性因素。两年前,曹魏19岁的天子曹髦(音:毛)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司马昭的属官给杀了。少年天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把司马昭篡位的野心昭示于天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这里。事后司马昭虽然重新立了曹奂(音:唤)做皇帝,但他也忧心天下人会如何看待自己,更何况相比于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师,司马昭本人并没有立下什么功业,所以为了平息舆论、稳定人心,也为了树立权威,提高声望,司马昭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功业的加持。
可是理论的推断和真实的情况往往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反对司马昭伐蜀的大臣当中,有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物,他就是在陇右前线和姜维多次交过手的大将邓艾。他十分清楚,现在不是伐蜀的最好时机,所以他“屡陈异议”,反对司马昭的提议,但在司马昭的坚持之下,伐蜀战争还是展开了。
在匆匆准备了一年之后,司马昭于第二年秋天派钟会与邓艾、诸葛绪等人兵分三路伐蜀。
蜀国这边,姜维察觉到魏军的动向后,就上表小皇帝刘禅:“我们应该派人把守住战略要地,防患于未然。”这时候刘禅身边有一个叫黄皓的宦官,很得刘禅信任,他占卜了一卦,“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告诉刘禅魏军根本不会来,不足为虑,并且建议刘禅把这个消息按下来,不要声张。以至于整个蜀汉朝廷,除了刘禅和黄皓两个人,其他人居然都不知道魏国要伐蜀了。
魏军方面兵分三路,西路由邓艾率领,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率领;东路官位最高的钟会则主攻汉中诸城。九月,钟会率领大军到了阳安关口,并迅速将其攻破,打通了通往汉中的道路,还缴获了当时城内蜀汉军队留下的大量粮食,这对蜀汉来说非常不利。
此时,姜维正在与邓艾率领的西路军交战,突然听说钟会诸军已经进入汉中,不得不领军回援,曹魏军对姜维紧追不舍。就在这时候,姜维又听说中路的诸葛绪已经占领了桥头,于是就从孔函谷进入北部道路,想绕到诸葛绪的身后。在这种危急时刻,魏国有三路大军,蜀国却只有一个姜维。姜维在战场上可以说是疲于奔命,四处救火。最终,姜维和其他几路汉军汇合,在剑阁这个地方总算是挡住了钟会和诸葛绪。
钟会屡次进攻,都被姜维打退。正面战局看似进入了僵持。但请注意,我们不要忘了,当时魏军还有一路由邓艾率领的西路大军,这一路大军并不在剑阁,去哪儿了呢?在魏蜀大军对峙的时候,邓艾成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变数。在《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如果说钟会的正面进攻是“正”,那么邓艾率万余精锐部队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走险僻小路经德阳亭(今四川省剑阁县西北)到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绕过了剑阁,如天降奇兵一样出现在蜀国腹地(成都平原),这就是典型的“以奇胜”。
为了实现这个战术,邓艾率领部队在四川北部的荒山野岭艰难跋涉七百余里,多次濒临绝境。史书上记载,到无路可走的时候,邓艾用毡毯裹住自己,直接翻转着滚下山去的。主帅都这样了,显而易见,这根本就不是一条路,所以当邓艾出现在江油(成都门户)的时候,蜀军都吓得目瞪口呆——难道剑阁破了?没听说啊?就没想到这路魏军根本不是从剑阁方向来的。
因为蜀军毫无准备,所以江油守将马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降了。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抵御邓艾,节节败退,最后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劝诸葛瞻投降说:“如果投降,给你个琅邪王当当。”诸葛瞻大怒,杀掉邓艾的使者,最后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在这场战役中。
邓艾先夺取了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后来又打下了绵竹,蜀中(成都)的百姓们毫无战意,四处溃逃,邓艾一路打到成都城下。
那么这个时候,刘禅在干嘛呢?到了这个地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现在唯一纠结的问题,就是究竟是臣服于东吴,还是投降曹魏。光禄大夫谯周(四川本地人)说:“天子如果寄人篱下,那就不是天子了。从这点上来说,陛下您到吴国、魏国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形势发展的自然趋势。从这点上说,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所以同样是称臣,对吴国称臣就不如对魏国称臣,免得吴国投降时再受一次辱。”刘禅觉得很有道理,就投降魏国了,蜀国就此灭亡。
其实姜维听说诸葛瞻兵败被杀的时候,就顾不得钟会的大军,立刻率军回援。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姜维刚刚走到广汉郪县,就接到了刘禅让自己放下武器投降的谕旨。有的将士们气得挥刀砍石,但是皇帝都已经束手就擒了,姜维只好带着将士们投降了。
但是也不是没有反抗的人,北地王刘谌,就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听说自己父亲投降了,悲愤难忍,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意思就是说,如果大敌压境,我们就应该同仇敌忾,背水一战,大家一起为社稷而死,这样才有脸去见先帝,现在怎么就这么直接投降了呢?然后刘谌跑到爷爷刘备的灵前,嚎啕大哭,最后自杀了。
这次伐蜀战役因为有了邓艾的天降奇兵,才使得灭蜀成为可能,也使这次战役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经典案例。这次战役的总策划司马昭可能也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所以这位邓艾就凭这么一次经典战役名垂青史。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邓艾从无路可走拚死滚出一条血路,正是这一种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才有了他的“以奇胜”让司马昭“一举灭了蜀汉“的决心成为现实。其实我们多数人有一种依赖意识,总是觉得别人走过的路,才是相对可靠安全的,这样的人,成大事的机会是轮不到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