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通被封锁的电车乘客们,手上有报的看报,没报的看名片,看招牌,以免脑子会活动起来。”
张爱玲的小说,早就描绘了现代人这种不痛不痒的生活。
所有的市井小民,都市丽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消费者。每一天的生活:上班,下班,灯红酒绿,熄灯闭眼,都是我们的消费方式。
所有人都害怕脑子会活动起来,所以都不约而同的把“自己”这扇门给打开,开始接收各种各样的讯息,各种各样随机的刺激,让自己的情绪有反应,任由杂乱或者重要的事来占用我们的注意力。
有的人就喜欢被包围在这样的杂讯里,这类人不喜欢对自己的情绪做出反应,所以他们很难知道自己是谁。
但我深知,这种对情绪有反应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更习惯,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思考。
其实不是我们在对世界做出反应,而是我们的情绪在跟这个世界,打交道呢。
2.
我听过一句话,那句话说:长期的自己,是灵魂与肉身,而当下的自己,是情绪。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一簇又一簇的情绪而成,那辨别当下情绪就成了我们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刚才已经提过,当你打开自己这扇门,接受杂讯的时候,是没法很好的辨别出当下的自己的。因为你所有的反应,都与不断改变的外界相关。在那种状态下,你很难是真实的自己。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和自己沟通,好好地认识认识“自己”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我想,应该是独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过,这句真理之所以受用是因为我们都认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容易理清解决问题的头绪。
可当问题真正出现时,我们却很少能想到利用这句真理来帮自己个忙。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电影里的兄妹俩活像一对冤家。而妹妹最终也正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哥哥变成了别人的哥哥,才发现了自己正拥有着什么的。
我们好像只有变成了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多不好,有多好。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所以那我们就来锻炼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吧:遇到问题时学着让自己变成别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自言自语这个习惯,反正我是几乎独处时都会跟自己说上几句。可能是唠唠家常,也可能聊聊最近遇见的傻逼。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向他问一问,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
蔡康永称这种能力为分身大法,我倒觉得不用说得那么神乎其神,我们只需要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者说钻进牛角尖出不来的时候,跟自己说上那么几句话。
这种办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辨认出当下的情绪,也就是更好的认出了当下的自己。
可以给大家分享一段遭遇一次小失败之后我和我分身的对话。
很久之前我参加过学校的一次唱歌比赛,顺利的到了第二轮,可上台演出没多久就被评委出示了三个绿色大叉叉给刷下来了。
这对平时自诩为歌神的我,是一种打击不大但是却伤害力极强的攻击。
以下是当时我和自己的对话。
“我觉得那些评委都是傻逼!”
“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他们都没长耳朵!”
“为什么说他们没长耳朵?他们明明长了啊。”
“老子跟你说个锤子!我唱歌那么好听,竟然一个勾勾都不给?”
“他们不给你,说明你唱的难听啊!”
“老子喊你出来是安慰我的,不是来数落我!”
“我只是实事求是”
“你给老子滚!”
其实说是对话,其实是我自己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在打架呢,虽然对话还是草草收场,但你别说,我心里还真好受了许多。
所以大家可以在刚才那段对话中发现,我们的分身必须是称职的自己,他必须比我们专注,比我们理性,看上去分身的出现并没有让我们低迷的情绪得到好转,其实等你自己仔细一想你会发现:你在悄然之中就变成了自己的旁观者。
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与魔鬼,那么大多数人都只发酵了自己身上的魔鬼而习惯性的磨灭了天使。
自言自语这种看似神经质的解决方式,其实很好地让我们真正受用了旁观者清这句道理。因为我们的分身啊太理性,所以常常让洋洋得意的我们扫兴,而这种扫兴,让我们的情绪,更恰如其分。
3.
接下来陆续聊一聊生活中让我们头疼的各种情绪,也就是各种自己。
先说自卑,因为自卑最好解决。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自卑?—— 一直被别人否定的人。
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想别人给你的否定,都是些什么样的否定。
反正我现在想想很多人给我的否定,基本上全是这种调调:你就是个笨蛋啊!你根本做不了这件事!你能不能再笨一点?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否定都具有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只要想否定你,就把你全盘否定了。
那我再仔细想,当时他们这样否定我究竟是因为我哪没做好,我想不起来了。
哦,怪不得我不自卑。
所以如果你现在是一个自卑的人,你得确认你的这种自卑是否来自于别人的否定。而他人的否定,往往像难吃的大蛋糕,当你全盘吃下,不仅自己难受,还吃坏了肚子,丧失了行动力。
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吃一小块。
别人说你真笨,他可能只是想说你为什么连一个excel表格都做不好;
别人说你根本不行,他可能只是想告诉你学会游泳这件事连他都可以;
别人说你能不能再笨一点,他可能只是想说要不你再加把劲,试一试?
这个世界上不会表达的人有很多,没必要为了那些还不太成熟的表达者让自己变得自卑起来。
我有个朋友,平日里还算阳光向上,可就在他那年备战四六级的时候,出了叉子。
打小英语基础不好的他,做起真题来,就跟耗子遇见猫似的,想哭都哭不出来。
那段时间我很难见到平时爱笑的他,他甚至过来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很自卑,因为班上的同学每个人英语都贼溜。
我告诉他,你这不是自卑,是有方向的不满。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遇见不擅长的领域,吃了亏,碰了坎,就把那种情绪误认为是自卑。
其实那些都是有方向的不满,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去探索,去寻找而已。
两者之间欠缺的,是行动力,是执行力。
4.
如果现在让你想一件最近很悲伤的事情,你会想起什么?
我知道生活从来不会仁慈,大家肯定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我想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能找到悲伤中的积极意义。
拿我来说,我最近很难迈过去的一道坎是我又想起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因为最近她刚刚过完生日,而这一次没有我在身边陪她。
大家应该懂,这样有她痕迹的日子里很难不想起她。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悲伤情绪里,我依然努力寻找着悲伤的积极意义。
在寻找之时,我想起了刚刚失去她时的那种心如刀绞。我又再次品尝了一道失去的滋味,是不好受,但重走这一段心路历程真的感触颇深。
大家都经历过失去,但应该很少有人会为了从失去中得到什么而再次体验失去。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我们应该学会从一段感情里学会些什么,所以我才在这一年内,常常到这段感情里逛一逛。
我才发现,这个“逛一逛”,已经让我学会了一个东西。我虽然还是在悲伤,但在悲伤之余我找到了悲伤的积极意义。
那就是启发,一段关系带来的启发。
这是只有失去才能带来的好东西,这是得到不能带给我们的好东西。我们从失去某个人的那一刻,到我们重新返回生活或者彻底放弃生活的那一刻,正是悲伤不断引领我们,不断拖住我们,终让我们找到了关于悲伤的宝藏。
这便是悲伤的积极意义:它为我们争来了一段反应的时间,让我们要么向死而生,要么缴枪投降。
学会了悲伤的积极意义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坦然自若这种感觉是真的会一下子注入到你身体的。
并不是说我们不会再觉得悲伤,而是我们从此不再会有任何硬撑的乐观,也不再有任何盲目的悲伤。
这才是一个人伤心时,最好的状态。
5.
我从前一直认为,会让人害怕的只会是未知。
人类,永远都会对未知的东西,陌生的东西感到恐惧。
所以我害怕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害怕接触新领域。
但大家却又偏偏信奉“要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这种道理,这个道理很长一段时间让我的恐惧变得无处安放。
最近我的想法有了改变,因为我第一次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因为我待在一个从没待过的,很舒服的集体里。
这个集体让我第一次觉得,我害怕的新领域,或许可以有尝试的必要。
所以我第一次做了管理层,开始和大大小小,不多不少的陌生人接触,做起了这个从前让我根本不敢接近的新领域。
跳出舒适圈以后才明白,为什么这个道理被大家所信奉。
因为我又找到了另一样东西:恐惧的积极意义。
我发现当我开始做起自己以前害怕的新事物,我竟然找到了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其中的乐趣。
它本应该是对未知的向往,却在现在变成了已知的乐趣。真是可惜。
所以我才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的恐惧情绪,一定要认清恐惧的自己。认清这份情绪究竟是庞大的快要将我们吞噬的恐惧,还是仅仅只是惴惴不安而已。
“恐惧”与“不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恐惧”意味着你完全对这份未知缴械投降,不抱任何希望,而“不安”只是意味着你很慌,但你仍有念想。也只有你把握住了这份念想,你才真正有可能跳出舒适圈。
我现在甚至觉得用害怕来形容这份不安都太夸张了,害怕的程度太大了,它应该用来形容本能的恐惧。
就像我们都怕老虎,都怕悬崖一样。
而这种本能的,生理上的恐惧,并不会影响我们非生活啊。相反,它反而保护了我们,让我们知道:老虎摸不得,到了悬崖,就得赶快勒马。
6.
或许有一天别人会说你变了。
这个不重要,关键是你得发现自己变了,而且享受自己的变化。
不是只有“你变好了”这种形容才意味着你更优秀了,我们已经知道,当下的自己是各式各样的情绪。所以你得知道你当然会变,因为我们每分每秒的情绪都有可能不同。
这个世界上没有原来的你,只有某一个状态下最自在的你。
希望看这篇文字的你同我一样,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
然后再用最炫酷的姿势,告诉世界我们的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