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2《断舍离》

02《断舍离》

作者: 宇宙儿童99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00:31 被阅读31次
    构建断舍离的生活方式

          何为断舍离?如何实践断舍离?怀揣着这两个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

         断舍离是作者山下英子从杂物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收拾办法,强调通过重新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扔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留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自己的内心,让生活变得舒适、开心。张德芬将这种做法延伸至“幸福”上。她认为,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虽然这句话不是很明白,先记下来,日后慢慢参悟吧~)

           “断”就是断绝当下不需要物品的流通入口。消费心理学大家听了肯定不陌生,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商家为了“劝”人买东西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比如商场某一物品标价9.99,其实也就相当于10元钱,但是给人感觉就是9.99比10元便宜很多。再比如商场打折活动、买一送一、买二减十等特卖活动等等,都是利用消费者捡便宜的心理。在这种冲动下,我们把东西买回家,然后几乎不怎么用,一直搁着白白占用地方,则更是一种浪费。“断”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醒自己“是不是需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品位”,是的话就购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物品的价值,反之坚决杜绝。

           “舍”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也就是说对于你当下不需要的物品不该怀揣着“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能用上”的心态,随随便便地保存、收纳,而是将其有意识地送出去,“舍弃”掉。也就是说,当我们思考一件东西是否被留下时,应该以我为思考的主语,思考“我要不要用”,而不是这件东西“能不能用”。拿我自己举例吧,我在平时会囤积一些袋子,购物袋、布袋、塑料袋、纸袋等等,每次去超市有事还忍不住会去购置一些垃圾袋。囤积这些袋子,一方面觉得袋子上的花纹好看,一些是觉得有特别的经历想留作纪念,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些袋子总会在将来那天用的上。直至现在,我专门存放袋子的大抽屉已经满满的了。这些袋子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而我现在并没有我需不需要这么多袋子,把焦点放在袋子的状态上,即“袋子可以用”。现在,想想,这些袋子都是“垃圾”,应予以“舍弃”。

          书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除了袋子,我还积攒了很多当下用不着,我认为“未来用得着”的笔记本、夹子等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我仿佛看见一个由于对未来不安而拼命积攒“垃圾”的自己。是该好好收拾一下了,把自己从这些“垃圾”中解放出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有些东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但觉得“扔了可惜”就仍然保留,这种“扔了可惜”的想法就是一种执念。通过不断的“断”和“舍”就会达到“离”的状态,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减少、分类、归纳”的过程,是一个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那么,如何实践“断舍离”呢?

         根据经济学的80/20法则(二八法则),具有实际价值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20%,也就是说光靠剩下的20%(包括日常、非日常),我们足以应对生活。因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舍”,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

          其次,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即把一个空间的东西先大致分成三类,每一类再细分三类,以此类推,避免整理物品造成的混乱。比如,厨房大致分为餐具、烹饪器具、食材,食材细分为冷冻室,蔬菜保鲜格、冷藏室,冷冻室又可细分为“以烹饪过、未烹饪过和冰淇淋”三类。

          最后,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七成,餐具架等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层,打造充裕的空间。

          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舍断离不止是一种简单货物管理方法,更是一种“减负”、一种听从自己内心需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自主、自由的生活品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2《断舍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xd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