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经济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作者是王福重。
这是关于《人人都爱经济学》的第2篇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10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产量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GDP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有五个特点。
(1)GDP是价格概念,是市场价格的总和。
(2)GDP是最终产品的价格的和。最终产品是最后用于消费的产品,因而GDP反映的是国民能享受到福利的可能性。
实际中不容易区分一件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采取“附加值”的方式计算。附加值=出售价格-购进价格
(3)GDP是生产概念。只要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算进GDP,不管有没有卖出去。不是生产出来的价格(如股票),不计入GDP。
(4)GDP是流量概念。“一年内”是一段时间的概念,是流量;存量是一个时间点上的量。“一年内”指产品必须是这一年新生产出来的。
(5)GDP有地理概念。在哪国生产的(不管是哪国人),都算哪国的GDP。
第11章 总需求:经济繁荣的根本
总需求:人们愿意买东西的总量。
经济什么时候最糟?不是东西生产少的时候,而是生产得太多卖不出去的时候,这就是“经济危机”。所以,人们愿意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愿意买东西,叫做总需求不足。当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就必然有东西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在下一个时期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而是要减产,减产就意味着解雇工人,工人就失业了。所以,失业也好,东西堆积如山也好,都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买东西。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买东西?凯恩斯认为有3个原因:
-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后一个物品没有前一个对人的效用大,人们买东西买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即使你再有钱,也不愿意买了。
-
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对同一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越来越低,到一定程度投资也就停止了。
-
流动偏好。流动是用钱买到商品的方便程度,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定期存款最低。偏好,就是愿意。人都喜欢流动性。如此,人们不会把钱都花出去,而是始终保留一部分在手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产品的价格就是工资、地租、租金和利息,以及正常利润的和。所以,一旦产品生产了出来,与这个产品价格相等的收入,就在工人、资本家和企业家手里。如果这些人把收入都拿出来去买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会卖光;如果他们手里还剩下钱,东西就没有全卖出去。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政府把老百姓的钱借来(发行国债,财政赤字政策),去把过剩的产品买掉。
解决经济危机的启示:1.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经济困境,市场并非是万能的。2.生产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消费,也就是愿意买东西也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比生产本身更重要。
第12章 财政、税收和财政政策
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政策具有短期性,需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随时调整。
政策的作用在于调节总需求,使其达到合适的水平。
财政的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你消费不影响别人消费。非排他性:不能收费。(收费就排他了)
因为不能收费,不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人和市场一般不会提供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通过财政提供。
经济危机使政府财政担负起调控总需求的作用(第二个功能),即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收入政策(税收)、支出政策。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法律规范性。
税收一方面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支持;一方面在调节总需求上发挥作用,税收增减与总需求大小成反比。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
购买支出直接增加总需求;转移支付待资金转到消费者和生产者手里进行消费和投资后,间接增加总需求。
财政政策具有乘数效应。(只要激活一项消费,就可能引发一系列消费)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扩张性政策指扩大总需求,包括减税、增加政府开支等;紧缩性政策指缩小总需求,包括增税和减少政府开支等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要慎重使用:1.减税容易,再增税就难了。2.(经济景气时期)过度增发国债,增加政府开支,会产生“挤出”效应,影响企业投资。
第13章 货币和银行
货币有三个作用:
- 交换媒介;
- 支付工具;
- 储藏价值的手段。
在中国,货币分为三个层次:
- M0。即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
- M1。包括M0和活期存款。
- M2。包括M1和定期存款、企事业单位的存款。
货币的价格: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表示借钱的难易程度。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相对应,价格表示买到商品的难易程度,价格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
货币的需求,指在人们的资产中,以货币的形式持有部分的比例。货币的需求者是企业和个人。
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利率的重要性在于影响投资。
在现代条件下,人们投资的钱不是靠自己积累的,多数的投资资金来自银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越高,投资的成本就越高,投资的回报率就越低,投资就越少。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少了,总需求就会少,均衡的 GDP 就要减少,失业就会增加,过热的宏观经济就可以冷却下来。反之,较低的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就业,同时拉动价格水平上升,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银行的作用:解决了借款人担心的资金安全问题,也解决了贷款人担心的交易费用过大的问题,促成了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交易,资金就高效率的配置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交易因此增加,就业和财富也相应增加了。
第14章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建立中央银行的初衷: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防范银行挤兑事件发生)采取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即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三板斧”
-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钱。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成正比。
- 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息率。贴现率与利率成正比。
- 公开市场操作。如果中央银行决定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那里买进政府债券,它就要把货币交给商业银行,这叫“吐出货币”。商业银行获得货币后,就可以发放更多贷款,货币多了,利率就下降,总需求就增加,就业就会增加,宏观经济就会更加繁荣。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配合,才能达到既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又不至于出现严重负面后果的目标。
比如经济中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需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货币总量、抑制投资过大的同时,必须防止出现总需求下降过快、失业增加的负面后果。因此,可以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比如适当增加政府开支,以便让总需求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防止出现失业率过度上升。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失业,需要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总需求,以增加就业。但是总需求的无限扩张,会造成通货膨胀的不良后果。为防止通货膨胀,可以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住货币这道闸门。
第15章 失业
经济学中失业的人是指一定年龄,比如中国是 16 岁以上,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但是没有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无人愿意雇佣的人)
有劳动能力,但自己不愿意去工作的人,叫自愿失业者。自愿失业者不是严格意义的失业者。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全体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
失业分三种:
1.摩擦性失业。
例如你本来在广州工作,后来决定去上海发展。你不会一到上海就有事做,而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有工作。在这一段时间,你就处于失业状态,这叫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例如一批人原来是做煤油灯的,后来电发明了,煤油灯没人用了,所有煤油灯工人都失业了。但社会上需要电灯工人,煤油灯工人不会一下子就转换成电灯工人,在这段时期,煤油灯工人就处于失业状态。这是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跟找工作的人不匹配造成的,叫结构性失业。
-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统称自然失业,两者失业率之和为自然失业率。
- 如果社会的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社会就是“充分就业”。
3.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周期造成的失业。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总需求严重不足,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要压缩生产,解雇工人。
解决失业的途径
- 提高失业者的技能水平。(只能改变失业者是谁,不能解决失业,甚至因为“一个顶俩”产生更多失业者)
- 提高失业者的教育。(同上)
- 完善提供信息的渠道。帮助企业和失业者对接,解决空岗与失业并存现象。
- 合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制度性歧视。
- 想方设法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第16章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格定义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价格总水平,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加权的依据是商品的重要性和产量。
通货膨胀指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并且还持续一段时间。
表示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标志是 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
没有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在通货膨胀厉害的年代,房贷、车贷等各种贷是划算的)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三个:
-
总需求拉动造成的。(在这个角度,总需求是愿意用来消费的钱)如果总供给不变,总需求增加,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
成本推动上涨。成本(材料、能源、人力)上涨,生产品价格必然上涨。
-
惯性通货膨胀(人们的预期)。如果大家都预期明年的价格会上涨 5 %,于是工资协议、购销协议都会上涨 5 %,工资和价格都会增加 5 %。结果,明年的价格就没有办法不上涨 5 %了。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旦预期形成,价格就会持续上涨,成为惯性。(众口铄金,好的不灵坏的灵)
弗里德曼认为:产生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宽松不严。
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
- 压缩总需求。
- 管制工资和物价。(临时性措施,非长远之计)
- 使经济衰退。(更是馊主意)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互易互替。(前者因为总需求不足,后者因为总需求过度)
第17章 经济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
- 物质资本、机器设备
- 技术进步
- 人力资本、员工素质
- 制度改进
第18章 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能实现双赢的好事。
亚当 ·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该国就在这种产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跟别的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交换,比什么都自己生产,来得更好。
大卫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别的国家低,该国就在这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跟别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交换,比什么都自己生产,来得更好。(比绝对优势原理适用性更广)
第19章 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从经济角度看,自由贸易一定是好事。除非是必须要讲政治的地方。
第20章 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人去美国旅游的换美元问题
换美元的方式有两种:
- 把人民币存到美国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换成汇票,用汇票到美国的储蓄所兑换美元。
- 直接拿人民币现钞到美国的储蓄所兑换美元。
第1种换的美元更多!!!
国与国的货币兑换在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力量决定了汇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