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阅试卷时,发现有道三年级的语文题:外祖父是妈妈的 ( ),也有同学称“外祖父”为( )。
本以为很简单的题目,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会,有的还写着,外祖父是妈妈的(zhang夫),有同学称外祖父为(爸爸)。好家伙,这一家真够乱的。若不是我批阅试卷,真是没有想到。尽管幼儿园的儿歌就唱过: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爸爸叫外公,突然 跳出来一个外祖父,孩子们蒙圈了。有图为证:
涉及学生隐私,没有过多拍摄,出现此类问题不罕见。
这不是个案,以前曾遇到一个尴尬的事情,一次去一个表哥家,给他的女儿提亲。想让他们想看看男孩子外表如何。表哥对女儿说,你和你表叔去吧,你和男孩子先见一见,相互了解一下,然后加个微信聊一聊,我们就不去了。
结果不知女孩子是没有听清楚,还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称呼我,一路上一直称呼我为“大哥”,弄得我很郁闷,合着我管她爸叫哥,她又管我叫哥。这是什么辈儿啊。后来,想明白了,尽管有些年轻人二十多了,其实还属于孩子。
孩子们根本就搞不懂社会关系,她可能觉得叔叔应该是很大年纪那种,像我这种比较年轻一点儿的,充其量就是大哥。
如今一家人居住分散,孩子对姑姑、姨妈、舅舅、伯伯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如外祖父这类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讲解家庭关系,明白亲属关系
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外祖父”、“堂兄弟”、“舅爷”、“姨奶”、“姑奶”等这类亲戚关系的书面语。
由于如今学生负担重了,他们不再关心与他们无关的事情。家庭来了亲戚,他们已经很漠然,这和他们好像没什么关系,只是被动的打个招呼。家长也很少向孩子介绍,这是谁,和咱们家有什么关系,你应该如何称呼等等。
利用闲暇时间,告诉孩子令尊、令堂等书面语的含义。并经常练习。
二、带孩子走亲戚,了解家庭关系
居住分散以后,走动少了,对家庭关系不熟悉。
过去每年走亲戚至少是两次或者四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气是必须要走亲戚的。从七八岁开始,每年去舅爷家,姨奶家,姑姑家都是我和哥哥分开去,尽管有的十几里路,好在走惯了山路,到不觉得很远。
特别是姨奶家,麦收结束,父亲在家里自己和面,加入明矾,炸了油条,用篮子盛着,上面用桐树叶子蒙着,我去姨奶家走亲戚,吃完饭,姨奶不让走,就睡在窑洞里,姨奶家有棵葡萄树,爬的比房子上墙还高,一串串葡萄晶莹欲滴,那时候嘴馋,尽管还未成熟,临走时,姨奶还是拿剪刀剪几串放在篮子里让我带回家。
那时候,每年总要去外婆家、姑姑家住上一段时间。
如今,亲戚来往一年一次,很多亲戚住的远了,三两年也聚不到一起,孩子们根本记不住这是谁,该如何称呼。
三、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
利用假期,一起和孩子讲一讲家庭关系,画一画亲戚图谱或者家庭树,让孩子知道亲戚都有谁,该如何称呼。
利用假期,讲一讲自己的家谱。有的家族有自己的家谱,有辈分,河南不少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起源。让孩子了解自己家族的起源,了解祖先有哪些名人事迹,有利于产生家族自豪感。
进行家风家训家规教育。传承良好家风,这是每个家庭应该坚持做的事情。《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都是很好的教材。
洛阳新安的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老师,每年清明节组织全体家祖成员一起上坟祭奠祖先,每年暑假带着父母、姑姑、舅舅、姨妈外出旅游,春节在自己家中召开全体家庭成员家庭会议,正在上学的孩子要汇报一年来学习情况,进步的当场发红包奖励。退步的要说明原因并要制定计划。参加工作的子侄、外甥等要谈新年计划和学习目标,许建国老师记录在案,第二年汇报总结目标完成情况。有一年,外甥目标订的太大,结果没有完成,吓得春节不敢去见舅舅许建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富的国,哪有强的家”。只有不断学习渗透,把每个家庭经营好,我们这个祖国大家庭才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