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我看到的一个关于阅读心态的问题: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从我自己的本职工作,编辑经验来讲,我觉得作者说了不少大实话。
读书很重要这件事,我们经常听到,比如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修身养性,能获得知识,能塑造价值观,总之读书就是千好万好,书里的知识就是珍宝,这就容易让你对书本产生敬畏感——让你觉得,我如果不逐字逐句地读完,那我就有可能不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有可能丢掉一些很宝贵的东西;让你觉得凡是写进书里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名言警句,要是我看不懂,那是我水平不够,和作者没啥关系。
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你看,书是怎么来的?每一本书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既然作者在某个社会大背景中,那他一定受这个社会整体背景知识的局限;而且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不是只要印在纸上的东西就有价值,市面上有大量的书,其实没有他们包装出来的那么有价值。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死活看不进去,死活看不懂,不一定是你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比如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其他文字转化成汉语,总有一些语意的丢失。
也许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当时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你当然看不懂作者为啥关心那个问题了。
也许是作者就为了凑字数,把一堆材料修修改改编著成一本书,就一个事情翻来覆去地说,故意营造一种重要感。
也有可能作者连自己想说啥他都不知道,他就是不顾读者的感受在那自顾自地表达,东一句西一句让人不知所云。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你没有耐心,读不下去,这很正常。
出版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其中很多原因都会导致文字信息过于冗余,明明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就是要说几百页。根据我的经验,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有可能80%的内容都是在堆积材料,20%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其中,可能只有1%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不过话说回来,你能有这1%的收获就已经赚了。
这里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读书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你就没有办法超越时间和空间地和一些牛人进行社交,这是很大的一笔损失。
只不过呢,单个一本书的重要性通常没有大家口中吹嘘的那么厉害,你不用跪在书的面前,而是应该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像和一个比你年纪稍微大那么一点点的老朋友聊天那样,化繁为简,听他怎么说就好。觉得好的地方,收下,装到自己的身体里,把他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觉得不好的,果断扔掉,不用留恋,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不用对着一本书死磕。所以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是提升阅读速度的一个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