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中国格言漫话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哀兵必胜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哀兵必胜

作者: macmak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08:32 被阅读0次
文徵明绘 老子像

这句格言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意思是说,两军对垒,受压迫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吴子·治兵》说:“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意思是战场是个危险的地方,只有不怕死才能生存,心存侥幸就会死亡。

其实,这只是关于战争的一种信念而已,虽然许多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当然,如果交战双方实力相当,那自然是“骄兵必败”,只有受压迫而奋起反抗者才会取胜。《史记·项羽本纪》所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项羽砸锅沉船,为士卒制造一种“死战到底”,没有退路的心理氛围,逼使他们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结果果然是个个“一以当十”,不仅把秦军打得大败,其高昂的士气,还让前来援救秦军的诸侯军队都不敢轻举妄动,其将帅在项羽面前也只得“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秦朝末年,由于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公元前208年,刘邦和项羽两支队伍会合,共同推举楚怀王的孙子做楚王。军威大振。这时,原来被秦国灭亡的魏、赵、燕、韩等国家,也乘机起义,并与楚国结成反秦联盟。秦二世胡亥慌忙派出人马到各地去镇压。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赵国,把赵王围困在巨鹿。赵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王于是派遣宋义做主帅,项羽为次将,带兵去援救赵国。可是宋义并不急于赶去救赵,他打算先让秦赵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然后出击,从中获胜,以保存实力。他带着人马缓缓行进,到了安阳地方,还停下来休息了四十六天。

项羽心急如焚,多次劝说宋义赶到巨鹿迎击秦国,但遭到宋义的拒绝。他在一气之下,把宋义杀了,夺取了兵权。他派部将英布、浦将军带领两万兵马,渡过漳水,直奔巨鹿,与秦军交锋,仅获小胜。在赵国的一再请求支援之下,项羽率领全军渡过了漳水,准备和秦军决一死战。

项羽看见秦军人马众多,士气正盛,要打败强大的秦军,就必定要想出一个好的战法才行。于是,他命令士兵们把渡船统统凿穿,沉下水底;又把行军煮饭的锅也都打得粉碎,每人带着三天的干粮。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路没有了,粮食也不多了,不战胜敌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楚军的将士们激昂振奋,互相勉励,人人都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

两军相遇勇者胜。秦军虽然人马众多,也抵挡不住抱着必死决心的楚军。经过几次激烈的血战,秦军终于崩溃了。项羽就是这样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来激发士气,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朱刚先生曾撰文说,《“哀兵必胜”误会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本意是: “为用兵征战而感到悲哀的人必胜。”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属于胸怀仁慈、不愿打仗的人。因为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兵者不祥之器……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打仗不是一件好事,战胜以后举行的不应该是庆典,而应该是一种类似丧礼的仪式,参加者必须怀着悲痛的心情。这不单是追悼自己一方战死的“烈士”,而是从根本上对“杀人”行为的忏悔。他说,如果为了战胜而高兴,那就是“乐杀人”,为了杀人而高兴,这样的情怀本身便是反人类的,“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关于战争的语汇常借用为日常用语,大约因为“商场如战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所以有关“哀兵”的道理,也适用于日常生活。诚如《孙子兵法》开篇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国邮政总局1995年发行的《孙子兵法》特种邮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哀兵必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c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