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感触,很想写下来,就写了下来。
我是一个电影迷,这里选择把电影和书放在一起来探讨,毕竟影视的创作基础是文学。
不记得哪位作家说过,在你的文章里一定会展现真实的自己,简而言之,读了一个人的书,就能了解这个人。
近些年突然火起来的类别很多,抛却鸡汤类不谈,大致分为两种,治愈和黑暗。反映社会黑暗面的尤其火,倒不是体现在销量上,而是影视。
好奇心浓重,我也翻开过这类书,一般情况都是一个章节还未读完,已经感受到了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差不多就是“人还有什么活头”。
那种无力感,迫使你愤世嫉俗的压抑,几乎调动起了一切的负面情绪。想到这,我不得不怀疑那些“恐怖分子”,到底是自己真的过不下去,还是一些事物(对,我说的就是这些不遗余力展示社会黑暗面的电影,书籍等等)让他觉得自己过不下去,极端思想占据大脑,从而选择报复社会。
当然,呼吁少看这类书和电影的同样很多,建议一般都是多看《当幸福来敲门》这类治愈的,感受生活美好的。
这两类,针锋相对。
但我建议大家去看的书,去看的电影是《赎罪》那一类,去看的书是萧红的作品。我很喜欢萧红的作品,前两年因为《黄金时代》让她突然就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我是很高兴的,这下,大家都能看到她的好。
谁知道随后而来的评价,包括她的个人生活,几乎被全面贴上了悲剧的标签。万幸,没有否认她是个才女。
但还是让我极为震惊,她的作品从来都不曾让我感到过深切地绝望,动容的地方当然是有,落泪的也不少,可只要看到最后,心里装满的是生命力,是希望,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态度。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想明白这是为什么,但货真价实读到了,感受到了。猜想倒是有一个,作者本人的思想可能是不可遏制,必须注入文章里的,作为读者,也就被动接收到了。
读书,可能真的是在跟作者对话,更高级的形容可能是心灵上的对话。
再说《赎罪》这部电影,我想拿《狩猎》来做个对比。同样是因为孩子的一句谎言,而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两个电影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赎罪》看到最后,我实实在在已经释怀了。而《狩猎》呢,在观看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至少我个人,对小孩子产生了一些偏见。
个人观点:一个好作品,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很少会是完全臆想的,作者或多或少都会从真实生活中获取信息,而创作者也会尽可能在不破坏它本质的情况下添加些配料,以至于能够被呈现出来,而这样的作品,不出意外的话,是很容易能够让你从中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帮助你在精神世界吃饱喝足。
就像是罗素说的那样,知道人生本无意义,还能积极的生活下去,才是真正的英雄。
总而言之,我推荐大家看的,感受的,或者说希望之后能多多出现的作品,是那些明明把社会,人性的真实,赤裸裸地摆在你的面前,但不论它是美好,是不堪,还是邪恶,都依然能让每位读者,每位观众从中感受到向上的希望。
感受到活着真好,成为自己人生里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