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立诚先生的《历史的拐点》中有一章《菜市口喋血:光绪的“罪与罚”》,大致介绍了光绪帝及其所主导的“戊戌变法”。说到这次清末变法,历史教科书上大都归功于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以气壮山河的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作为主导者的光绪帝反而提及不多。但马立诚先生在书中引用了一些对光绪帝的评价让我耳目一新。比如1908年光绪帝去世后,英国报纸对光绪帝的评价是“紫禁城上空的一颗希望之星”“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马立诚先生也说光绪帝“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探索现代化改革的一位伟大的先行者”。
一个失败的皇帝一个先行的英雄——读《喻大华评说光绪帝》光绪帝在1908年1月份,也就是他去世前九个月作用,朱批点名索要的购书单,共40种,不妨列出一览:《政治一般》《孟德斯鸠法意》《政治讲义》《政治学》《法学通论》《民法原论》《宪法论》《行政法泛论》《日本警察讲义》《日本监狱法详解》《万国国力比较》《列国政治异同考》《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日俄战纪》《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欧美政教起源》《最新战法学》《万国舆图》《理财新义》《国债论》《政治泛论》《日本预备立宪》等等。
老实讲,看到这个书单,我很震撼,这些内容,放在今天也足以超过一个政治学博士的研修课程。在他当时已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十年之久,身体状态日下的情况下,仍然奋力学习和钻研这些当时先进政治理论,在清朝官员中恐怕并不多见,在清朝统治者中更是仅此一例。看着这位清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所列的这份书单,内心十分想重新了解一下这位在教科书上十分懦弱无能的“天子”。
带着这个想法,在为数不多的写光绪帝的书目中,挑选了喻大华教授的《喻大华评说光绪帝》,书中喻教授语言生动,阅读起来十分顺畅,不到两天时间就将这本近300页的书看完了。以马立诚先生简要叙述为基础,通览了光绪帝的短暂38年生平,感受晚清政坛的千姿百态,收获颇多。总的看,光绪帝是少有的清醒者,少有的能够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权位私利之上的。但这样一位清醒的君王,生前被慈禧压制摧残,死后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判。掩卷深思,唏嘘不已。
四岁的那个午夜,小光绪被从被窝里拖出来送进宫中开始,直至在慈禧去世前一天急匆匆离开这个世界,34年时间,他都活在了“皇爸爸”慈禧的阴影里。“自古国家之败多起于伦理,家齐而后国治”。这道出了母子矛盾对清王朝命运的深远影响。这两人的矛盾绝非母子家务之争,说到底还是全力分配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光绪帝逐渐长大后需要名正言顺执掌国权,而慈禧贪念权位始终不放权。这是死结,要想打开,必然你死我活。
王朝历史的发展中,最高权力者往往有两道坎儿。一道是:个人的权力欲望与王朝的整体利益;另一道是:一家一姓的兴亡与天下百姓的福祉。跨过了第一道关,才有资格引领王朝,成为合格的君王;而跨过第二道坎,也就可称之为政治家了,王朝历史上少之又少。但光绪帝虽没有显性的文治武功,但无疑跨过了这两道坎。而慈禧太后一道坎都没有迈过去。历史却就是这么的诡异,用一连串的偶然,把这样一个女人推上了权力的最高峰,而且在“天朝大国”风雨飘摇的境遇中掌舵前行。站在今天回望那段历史,在由王朝向民国蜕变的过程中,我们多么希望把那个“舵手”换成光绪帝而不是那个“万寿疆无”的慈禧太后。
今天无论有多少人给慈禧找借口庇护,声称她不容易,都无可原谅。因为,面对历史发展的大势,她不仅没有考虑国家和民族大大义,甚至连爱新觉罗氏的江山都不考虑,完全在维护自己个人的权位、权威和权欲,在万丈深渊面前踩下了油门而不是刹车。从立光绪帝开始,到选皇后,听政改训政,迟迟不交权,再到戊戌政变,纵容义和团,背信弃义绞杀义和团等等,一条脉络清晰指向她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样的掌权者在太平时期也许只能为害一时,但在历史的抉择时期,遇到她是民族的悲哀和不幸,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多灾多难,她出了一份大力。
而光绪帝在明知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置个人生死与度外,毅然迈出了变法维新的第一步,足见其伟大之处。让我们看到一种献身精神、一种担当情怀、一种奋斗品格和为国家负责的态度。尽管作为皇帝他是失败的,他主导的变法维新也以失败告终,但从此,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成为时代的潮流,再也不可抵挡,中国百年变革的号角由此吹响了。他去世不到三年,清帝的皇冠便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化为灰烬。可以说,光绪帝远远超越了一个王朝皇帝的局限,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先驱者和独立富强大业的献身者。
一个失败的皇帝,一个先行的英雄!
网友评论
这可全是带有批判精神的西方思想文化精典哟!?怎么找不到一本有关论语、孟子、朱子的释注之作?满清皇子的文化教育之高之严为历代之最,最后光绪皇帝还是抛弃国学,自学西学。可见当今国学大师们的浅薄无知和可笑之极!😂
我蔑视有些国学大师拿着人民政府的津贴干误国害民之事。骂他几句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