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七绝)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丈夫觅封侯。
黛玉下面是小小的解说
这首《闺怨》是一首格律诗,属七绝(七言绝句),因为合格律,所以读起来很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上的美感。
诗的题目叫闺怨,闺怨这个题材,其实是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以前的文人)写的很多的一个题材,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大男人,而不是真正的闺中少女或闺中少妇。所谓“闺怨”,是指那些独自待在闺阁之中(未出嫁)的少女、或者丈夫不在身边的少妇,她们的那些小心思。别看很多闺怨诗都是大男人写的,但其实他们写出来的闺怨诗,心理描写极为细腻,也极为传神。这首《闺怨》是典型的代表。
诗的前半部分其实很普通,“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无非是说丈夫不在身边,少妇也没多想,开开心心的,春天景色最好的时候,好好打扮了一番,登上自家的高楼欣赏美景。不过,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就一下子成为经典了。
“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看到路边那么美的杨柳,春天的景色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个时候,闺中的少妇先前的开心和无忧无虑不见了,她就开始哀叹了,这么美的景色,只有我一个人欣赏实在是不够完美,如果爱的丈夫在身边那该多好啊!
于是,少妇就后悔了,后悔啥呢?“悔教丈夫觅封侯”,为了想丈夫功成名就,少妇也鼓励丈夫去建功立业,结果,丈夫在外奔波,这么好的春天的美景就没有人来陪少妇一块儿欣赏了。
虽然诗很短,但少妇的整个心理过程,王昌龄描写得极为细腻,好像就是少妇本人一样,看到景色——睹物思人——后悔当初,这才是真正的闺怨,很立体很丰满,而不仅仅是因思念而流眼泪这样单薄的描写。
杨柳色顺便提一下
七绝这种格律诗的格式,在王昌龄生活的年代趋于定型,音韵方面比较复杂,略过不提。而这种四句的七绝,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都是平铺直叙,也都比较普通,亮点都在后半部分,尤其是最后一句结尾,是全诗的亮点——比如这首诗里最后一句“悔教丈夫觅封侯”便是千古名句。
而王昌龄,别看他写的这首闺怨诗写得很细腻,但他的身份标签,是一位“边塞诗人”,以写作边塞诗闻名,什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什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算是他的本色出演,而这首《闺怨》,算是大男人偶尔的小清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