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
壬寅宫变:十六个宫女为何没能杀死嘉靖皇帝(参考文帖)

壬寅宫变:十六个宫女为何没能杀死嘉靖皇帝(参考文帖)

作者: 笑独行 | 来源:发表于2020-09-23 09:22 被阅读0次

    壬寅宫变:十六个宫女为何没能杀死嘉靖皇帝

    @方志远[原文]

    @铁山青士[改编]

    /

    铁山青士按:嘉靖皇帝通过逼迫首辅杨廷和退休,通过严惩在左顺门请愿的官员,通过对张璁等拥护者的提拔和对杨慎等反对派的惩罚,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谁也没想到,就在他踌躇满志时,有十几个宫女竟然敢于虎口拔牙,几乎要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当朝皇帝活生生地勒死……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一桩堪称亘古未有的宫廷异事。虽然《明史》的记载仅寥寥二十余字:“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诛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的记载也相当简略:“宫婢杨金英等谋弑帝,赖后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但始末却尽载于明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刑部”门的“宫婢肆逆”一章,其间对宫变现场、御医救治、诛杀宫女以及后妃矛盾等等情节均有详述,还附录了刑部的奏疏。

    /

    /

    曾有一位并非历史学家的学者说到他发现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某一个朝代皇帝的子嗣即后代发生问题时,也意味着这个皇朝在走下坡路了。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它至少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这个朝代的某些皇帝生儿子成了难题,或者生了儿子难养活,就说明他们的体力或精力跟不上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意志和力量去管理国家了,做起事来也可能缺乏坚定的信心了。……

    嘉靖皇帝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政权或者走向鼎盛,或者走向衰退的时代,而他恰恰又是一个体弱多病且在子嗣上出了一些问题的皇帝,这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明朝的国家走向。

    嘉靖十三年九月,嘉靖皇帝年仅二十八岁,却因病而连续一个月没有上朝;而在此之前,更因为身体问题,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亲自祭天了。当然,说是两年,其实也就是两次。每年的冬至日,皇帝得到北京南郊的天坛去祭天。嘉靖皇帝对这两件事情一并作了解释,这个解释记载在《明世宗实录》中,大意是:朕自幼多病,每次发病,总要持续五到七天才见好。这些年来,朕的身体更不如前,已经两年没有去祭天了。本想好好进行调整,以便来年身体好转,能亲自祭天。但近来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咳嗽多痰,夜不能寐,所以一个月都没法上朝。

    嘉靖皇帝的这个解释是说得过去的。

    皇帝因病连续一个月不上朝,这并不少见。但连续两年不祭天,在嘉靖朝之前的明朝却是前所未有。即使是不守规矩的正德皇帝,也只是因为正德十五年南巡滞留南京而耽误了一次,尽管因为在淮安落水,一病不起,但回到北京后还是补行了第二年的祭天礼。皇帝不祭天不事天,就是大不孝。你皇帝如此不孝,还指望臣民为你尽忠吗?所以嘉靖皇帝要一再声明不是自己不想亲自祭天,而实在是身体虚弱,无法成行。

    而且,由于嘉靖皇帝是以“大礼议”(青士注:所谓“大礼议”即议论嘉靖皇帝父亲的主祀与尊号,事情发生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三年也就是1521年到1524年之间:嘉靖皇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价,尊自己父母为帝为后,杨廷和以首辅之位据理规劝,以为应“继统继嗣”,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与嘉靖皇帝议想不合。嘉靖皇帝终按已意强行确定新帝系,重新培植亲信,进而打击阁臣,废除“新政”,恢复原已革除之弊政,使得旧势力重新抬头,“皇庄”、“官庄”重新发展)建立自己的统治权威的,因此在祭天的问题上,他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从嘉靖元年到九年,当时还是每年的孟春同祭天地于南郊,嘉靖皇帝每次都是亲自为之。而在“大礼议”中挫败了杨廷和等人之后,嘉靖皇帝则进一步热衷于改革礼制。于是在嘉靖九年,他力排众议,恢复洪武初年的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所谓天地分祭制度。他的理由是,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所以都要分开祭祀。其实这分不分开,都是最高统治者一句话的事情。

    明朝建立的时候天地是分祀的。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把天地合在一起祭祀,所说的理由是父亲和母亲本来就应该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够分开呢?就这一句话,合了。而现在就是嘉靖皇帝的一句话,又分了。皇帝的一句话就是结论,为了给这个英明决策寻找理论依据,礼部官员们各自引经据典,吵得不亦乐乎。

    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就得遵守。所以在嘉靖九年以及此后嘉靖十年、十一年的冬至日,嘉靖皇帝都亲自到南郊祭天。但嘉靖十二年、十三年的冬至,却因为身体原因而没有亲自祭天,所以,造成的舆论压力就非常大。所以他要慎重作出解释。

    皇帝和普通人一样,有病就应该治疗,这本来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给皇帝治病与给普通人治病却不一样。普通人病了,郎中望、闻、问、切,然后开出药方,进行治疗,目的很单一,就是把病治好。但皇帝却不同,他病了,专门给他治病的郎中,当时叫“御医”,也要望、闻、问、切,也要开出药方,也要对他进行治疗把病治好,但目的却不仅如此,原因就出在他有众多的嫔妃这个问题上。

    这个问题又得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当然是皇帝自己。身体不好,体弱多病,那就应该好好调养,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但满眼都是秀色,处处都是诱惑,嘉靖皇帝自己就把握不住了。唯一能够管住他的是皇后,但嘉靖皇帝脾气怪僻,皇后也管不住他,也不敢管他。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那些年轻美貌的嫔妃。毕竟她们都有正常的生理需求,谁又愿意守着一个专心养病的皇帝呢?她们也希望皇帝能够身体强壮。

    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只有寄托在一种人的身上,哪种人?就是既能给皇帝治病又能让皇帝迅速强壮的人,哪怕是假强壮、外强中干的强壮也行。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最能让体弱多病的嘉靖皇帝满意的人,一个叫邵元节,一个叫陶仲文。

    邵元节是江西贵溪人,是龙虎山上清宫的道士。当时的龙虎山上清宫可是了不起的地方,是天师道的“祖庭”,世代相传张天师就住在上清宫,总领天下道教。所以这个贵溪也就以盛产道士著称。作为当时龙虎山最著名的道士之一,邵元节既能祈雨、祈雪,也能治病,特别是能治疗不育症。不仅如此,这个邵元节还很有政治头脑。正德年间宁王在南昌谋反,派人用厚礼延请邵元节,邵元节硬是托故不往。

    眼看嘉靖皇帝身体越来越不好,有人便向嘉靖皇帝推荐了邵元节。邵元节应诏来到北京后,立即得到嘉靖皇帝的接见,被安排在当时北京最著名的道观之一显灵宫居住,专门掌管皇家的祭祀祷告。

    /

    /

    尽管文官们对嘉靖皇帝宠信邵元节十分不满,但邵元节绝非浪得虚名。首先,这位邵元节一定是位气象学家。有一段时间北京该下雨的季节没有雨、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但经过邵元节的祈祷,雨雪竟然就下了。当然,这雨雪绝非是邵元节能够“祈祷”而来的,但至少他预测到了下雨下雪的时间,所以选择了适当的时间祈雨祈雪,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诠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一样。其次,邵元节一定是位男子不育症的治疗专家。嘉靖皇帝自十五岁即位后,尽管后宫佳丽三千,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他带来子嗣,连女儿也生不出来。但自从按照邵元节的要求调节身体、崇信道教之后,当然,也是吃了邵元节配制的药物之后,三年的时间一过去,嘉靖皇帝竟然是“皇子迭出”。

    有如此大的本领,嘉靖皇帝怎么能够不信任邵元节?你们文官反对我信道教、吃灵药,你们哪个有本事祈一场雨、祈一场雪,为老百姓的农事出出力?你们哪个又有本事,让我生几个儿子?你们不行,可人家邵元节行。

    尝到了这个好处,嘉靖皇帝更加笃信道教了。道士邵元节死前,又向嘉靖皇帝推荐了术士陶仲文。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陶仲文的出现促成了宫女对嘉靖皇帝的谋杀。

    这位陶仲文是湖北黄冈人,本来在黄梅县为吏,却学了龙虎山道士驱邪捉鬼的伎俩。后来因事到京城,通过朋友的介绍,住进了邵元节在北京的宅子。邵元节很欣赏陶仲文的法术,将其推荐给了嘉靖皇帝,并且为嘉靖皇帝的儿子治好了天花,所以立即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

    但是,尽管邵元节和陶仲文能够帮助嘉靖皇帝“皇子迭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嘉靖皇帝的体弱多病。为了满足嘉靖皇帝的需要,陶仲文使出了全身解数,并且冒着风险为嘉靖皇帝配制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进献各种各样的房中术,让嘉靖皇帝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而且,通过服药进补只能带来身体上的暂时性强壮,“验”的时候固然有,“不验”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嘉靖皇帝则一心希望“验”,对“不验”十分恼火。因为他并不认为这个“不验”是自己身体的问题,而认为对方配合不力或不好导致了药物的失效。每当此时,嘉靖皇帝便会对无辜的宫女乃至嫔妃进行惩治。嘉靖皇帝的性格本来就偏执怪僻,在大礼议中,人性中的凶残更进一步迸发出来。药物失效的次数越多,对宫女嫔妃们不满的次数就越多,精神上的病态也就发作得越频繁。他开始把在大礼议中对外廷官员的惩罚办法行之于后宫。对宫女嫔妃稍有不满,轻则厉声呵斥,重则棍棒相加,几年下来,因为细微小事而被打死、吓死的竟有上百人(青士注:据说在壬寅宫变发生前的数年之间,因各种原因被嘉靖皇帝折磨致死的宫女超过二百人)。嘉靖皇帝的第一个皇后便是因受到丈夫训斥惊吓而死。

    对于宫女、嫔妃乃至皇后来说,她们每天面对着的其实是一个性虐待狂、性偏执狂。这个虐待狂、偏执狂一天不除,说不定哪一天死亡就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这种事情对于已经没有人身自由的宫女嫔妃们来说只能忍受,忍受皇帝强加给她们的非人待遇;她们只能等待,等待有一天被皇帝打死或吓死。但在她们中,也有几位不甘忍受、不甘等待,于是准备与这个恶魔同归于尽(青士注:或谓壬寅宫变的导火索乃是嘉靖皇帝以处女经血调制名为“红铅”的丹药,在全国范围内征选少女,被选中的少女进宫成为宫女后被用药催经,同时为了保证经血的洁净,嘉靖皇帝还不准宫女们在经期里进食,只准吃桑叶、喝露水,宫女们饱受摧残,不少人因此丧生)。

    事情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如果算公历,应该是在1542年11月的一个夜晚。

    这一天,嘉靖皇帝在服用了陶仲文炼制的药物之后,来到了一个被封为“端妃”的曹姓宠妃的住所。曹妃的这个住所在翊坤宫,与皇后居住的坤宁宫相距不远。这位曹妃虽然受到嘉靖皇帝的宠爱,却也时时遭受他的虐待,而侍奉曹妃的宫女则更是屡受凌辱和责罚。

    在这些宫女中,有一位叫杨金英的,既为曹妃抱不平,更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她串联了十多位和她一样饱受凌辱和责罚的宫女,准备在嘉靖皇帝再次来到翊坤宫时与他同归于尽。

    这一天,嘉靖皇帝来了。照样是一阵折腾,折腾之后便昏昏睡去。曹妃侍候完皇帝歇息,便去沐浴更衣。趁着这个机会,杨金英等人一拥而上,把嘉靖皇帝死死按住。皇帝从梦中惊醒,正要叫喊,却被人用布团塞住了口。宫女们虽然平日也要从事各种劳务,但哪里想过要蓄意杀人,而且还是杀当朝皇上。仇恨使她们齐心协力要杀死皇帝,但她们却并不具备杀人的胆量和手段,更谈不上操作娴熟。

    她们只知道人是可以用绳子勒死的,所以她们便用了一条丝绳,把嘉靖皇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嘉靖皇帝拚命挣扎,她们便又打了一个结。但就是这个结打坏了,两个死结套在一起,越拉越紧,却就是勒不死皇帝。另外几个宫女急了,她们拔下自己的金钗、银簪,朝着皇帝身上便是一顿乱刺。

    嘉靖皇帝从小在父母手掌心里长大,哪里经过这种阵势。且不说他又被多个宫女按住,动弹不得。即使没有被按住,恐怕也会吓得动弹不得。

    所有这个过程,也许就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宫女们来说,可能就像是过了一辈子。

    眼见皇帝勒不死,有人害怕了,认为这皇帝他就不是人,他是真龙,是真命天子,他的命是归上天管的,可能不是人力可以谋害的。于是越想越怕,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女跑出翊坤宫,直奔皇后住的坤宁宫自首。当时的皇后已经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位皇后。皇后听说一群宫女谋杀皇帝,大吃一惊,连忙带人赶往翊坤宫救驾。

    杨金英等人见势不妙,只得抛下皇帝四处奔逃。但这皇宫内院又哪里能跑得出去?最后一个个被抓了起来。

    皇后一面带人解开套在皇帝脖子上的绳索,一面派人召来御医。此时的嘉靖皇帝虽然没有被勒死,却也吓得昏了过去。而伤势其实并不太重,只是被宫女们乱挥钗簪扎得浑身是血。

    没被勒死的嘉靖皇帝被救了,犯弑君罪未遂的宫女们,包括那位临阵脱逃、自首报信的,以及曹端妃,全部被处死(青士注:据说当时的皇后方氏在未经严格审讯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了18个人,其中除了16位参与弑君的宫女外,还有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实际上,曹端妃完全没有弑君动机,因为她好歹也是嘉靖皇帝最宠爱的妃子,而王宁嫔则更是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方皇后认为她们二人是幕后主使。史载方皇后既是嘉靖皇帝册立的第三位皇后,也是嘉靖皇帝的最后一位皇后,“壬寅宫变”发生五年后,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后死于后宫火灾,年仅三十一岁)。由于这个事件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又在后宫发生,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便称之为“壬寅宫变”。

    据说宫女们被处死的那天以及此后的连续几天,北京和京郊地区都是漫天大雾。人们认为这是上天在可怜那些命运悲惨的年轻女子。当时正值初冬,大雾天气本来十分正常,但人们却把它和“壬寅宫变”宫女被杀联系在一起,可见这个嘉靖皇帝虽然躲过了一劫,而且自认为是上天对他的庇护,但在民众的意识中,他却是最应该死的,他已经成了独夫民贼。

    这个突如其来的“壬寅宫变”对于“大难不死”的嘉靖皇帝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这场“壬寅宫变”的失败对于明朝、对于国家、对于老百姓来说却可能是一件坏事。

    /

    /

    铁山青士附注:该文正文系摘编自【嘉靖当皇帝后为何身体变差:宫内美女太多_搜狐文化2011年09月09日10:24】一文帖,原始出处为方志远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的《大明嘉靖往事》一书,原文正文计约6570字,改编删略原文正文约2000字;同时根据【“壬寅宫变”和笔记——《我和历史说话》连载之一_作者:施能泉_风雅颂书局(搜狐号)2019-05-10 12:39】和【壬寅宫变中16个宫女齐上阵,为什么却杀不死熟睡中的嘉靖帝?_原创:蓝梦岛主_扰冤聊历史_快资讯】等文帖编拟按语和夹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壬寅宫变:十六个宫女为何没能杀死嘉靖皇帝(参考文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pv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