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说:学问之道云乎哉!
我说:学问之道晕乎哉?
因为已然晕乎矣!
自开始接受教育,就喜欢语文,识字看书、提笔做作文似乎从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在接触古文古诗词时,一方面自己不努力已经开始放任,一方面老师讲解水平可能真的有限,加上自己也没什么天分,只是凭着对古时那一点点的浪漫,一点点逍遥,一点点任侠,一点点自然自在,因而依旧与诗词及文言文有剪不断的联系或说兴趣。
假设,从初始启蒙时就有“语文课就是看懂故事,作文就是会把故事写出来”,或许结果就很不一样了。至于散文、议论文,对于一个能把故事讲好写好的人,无非是换种讲法罢了。
唐诗很美,尤其是初唐与中唐;而宋人过分讲求格律对仗,规矩太多,就像上本书所讲的那样,博的成分少了,弈的成分太重,最后怎么也无法超越前人,只好变化下,玩词去也。其后的八股文就更别提了。
这些感受可不是我抄来或者听谁讲的。列位只需要和我一同看看这本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的著作《诗词格律概要》即可有同感。且看一首诗要按照后来人的方法论总结,就变出一大堆的规矩、一长列的法则,什么韵脚、今体诗、古体诗、临韵、出韵、换韵、拍梁体、平仄、平上去入声、变格、拗句、拗体、拗救、对仗、出句和对句、首颔颈尾联、工对、宽对、流水对…别的不说,因为今古汉语发音差异,一个入声就已经让我昏头昏脑了,更别提古代科举考试中,一首开卷诗若“犯孤平”就要算不及格的艰难悲苦境遇了。
虽然很多规则说起来很有点道理,但实际的情况是古体诗大多比今体诗写得好,有灵气。而且古体诗大多没有按照这么多的后世赋予的规则去进行创作。虽然后来者总结和执行的都很好,从结果上看,还是输了一大截。
这就是我,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所谓语言的不专业认知,讲那么多规则干嘛,又不是搞法律条文。文学和语言的创作是在创造美,美即有迹可循,又无章可依,若真有那么复杂,将来请机器替我们按各种规则进行创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是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放着,东汉文章建安风骨、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后来的小说,都只说明了一件事,可以有方法,但不能有规矩,否则再好的语言也会被最后玩死。
所以虽然怀着敬畏的心,但要真让我考试,多半不能及格。临了也得在卷子背面,小小得注上:
君子循章小人狂,历来草莽距庙堂。
钝笔能书千古事,何虑后世晒文章。
《诗词格律概要》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