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唐三彩”,并不是什么科学的陶瓷分类,而是民国古董商的发明的名词,大致是指唐代流行的一种二次烧制的彩色低温釉陶。关于这个名字,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它并非只有三种色彩,红、黄、褐、蓝、绿、白都是唐三彩上常见的颜色。
第二,唐三彩是一种是釉陶,不是瓷器。釉陶并非唐代独有。瓷器与陶器的区别有很多,从工艺上来说,低温烧制的是陶器,高温烧制的是瓷器。唐三彩是低温火候下烧制的,后施釉,再低温二次烧制,因此称作釉陶。莹润的彩釉使它看起来丰富多彩,仿佛是美丽的瓷器。
唐三彩的绚丽多彩得益于其使用的釉料。釉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铅和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剂。氧化铅是降低釉料焰化温度的助溶剂,可以增强釉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在釉里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可以烧出不同颜色,例如,铜可以呈现出绿色釉彩,铁可以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釉彩,钴可以呈现蓝色釉彩。
唐三彩主要兴盛的地区是长安、洛阳附近,即唐代两京地区,除了唐三彩产品的出土,今天我们在西安、洛阳附近都发掘出了烧制唐三彩的陶瓷窑场。
7世纪90年代之前是唐三彩的草创时期,此后,唐三彩的制作和发现进入兴盛期,尤其是公元8世纪的头30年里,是唐三彩最盛行的时代,鲜于庭诲墓骆驼载乐俑正是在这一时期制造的。长安三彩产品中出现了许多新品种,人物俑的体态也变得偏胖。这时除了绿、白、棕、黄等釉彩,贵重的钴蓝釉开始并仅在这一阶段大规模使用,此前蓝釉仅在郑仁泰墓中发现一例。这件俑中就有一位衣着通施蓝釉的弹琵琶乐人。三彩装饰更加精致,效果瑰丽,除了简单的点斑外,开始尝试用釉色填花,模拟各种织物纹样。
昨天说过的那件三彩载乐骆驼俑上的毛毡所使用的多彩条纹和团窠花边图案就是其中一例,而另一件骆驼载乐俑的彩色菱格花纹毛毡更令人印象深刻。
8世纪30年代之后,唐三彩的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中唐以后,瓷器兴起,釉陶器逐渐边缘化。像这件骆驼载乐俑一样造型丰富、气韵生动、有声有色的三彩作品再也没有发现了。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明,唐三彩是丧葬用品,是埋葬在墓室中的明器,而从来不是实用器。
现在有些地方生产模仿唐代造型的三彩釉陶摆件,有人愿意买,我也不能说什么。但是总还是希望购买者先了解这一层背景,再考虑自己能否接受仅仅作为艺术品的唐三彩。
就我个人而言,倒不是有什么阴气晦气之类奇奇怪怪的想法,我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嘛。而是对这些东西太熟悉,历史共鸣过强,一看到那些仿古三彩器,就能立刻联想到它大约模仿了初唐盛唐中唐哪个时期的唐墓出土物,没法用纯粹的、艺术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类仿古物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