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是否还是一头雾水?
没关系
接着往下看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地铁车厢里坐着一对父子,他们脸色有些难看,显然情绪有些低落。男孩难过的似乎要掉下泪来,父亲则是沉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男孩的脸上挂满了泪水,父亲仍是沉默。
男孩低声啜泣了起来,他显然打扰到了周围的乘客,他的仍旧默不作声。
车厢里多了一份不安,甚至有人窃窃私语了起来
“难道这个男人真的看不到他正在啜泣的儿子吗?”
“难道他不认为,已经打扰到其他人吗?”
男孩的哭声越来越大,显然已经变成了嚎啕大哭,他的父亲仍然默默的坐着,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
不负责任。
没有公德心。
冷漠。
车厢里的人似乎都这样想。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站了出来“先生,你的孩子一直在哭,影响到了其他乘客”。
那父亲,抬起头,眼里分明噙着泪水
“我的孩子,就在刚刚失去了,他最亲爱的妈妈”。
车厢里顿时一片宁静。所有人向这对父子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故事到这里,
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冷漠的父亲吗?
显然不会……
为什么相同的一件事,会让我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变化?
再回归到我的情绪ABC理论中。
这个故事中的A(事情的原因)是:孩子在哭,父亲沉默。
相同的一件事,人们对其的态度c有截然的不同,一开始是愤怒不满,后来则是同情与理解。
而导致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B的改变,即你对这件事的信念、评价、解释的改变。
一开始觉得他是一个冷漠的、不负责任的父亲、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后来觉得他们是一对可怜的父子。
所以说……
人们常说: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心情,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呢?
女儿把饭菜洒了一地,你怒气漫天?你该庆幸你拥有一个能自己吃饭的宝贝,她显然已经学会了“独立”。
老公做饭把厨房搞得一团糟,你失望透顶?你该感恩这个勤劳的男人,他懂得你做家务不易,不是所有男人都愿意与老婆分担这些事,不是吗?
老人带孩子,那老思想让你焦虑不堪?感激父母的付出吧,这本不是他们晚年生活应该做的。
情绪是由思维产生的。
希望今天分享的情绪ABC理论,能对你走出困境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