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头看似突兀的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么很自然的,读者想知道作者眼里的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而且还“实在是不平凡”。
接着作者看似宕开一笔,交代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为什么是“雄壮伟大”呢?因为这里只有无边无垠的荒地和麦浪,因此作者心头潜滋暗长另一种味味儿——单调。读者不禁会问,为什么只有这两种颜色?其他颜色呢?怎么没有万紫千红?怎么没有花草树木?因为这里是气候恶劣的西北高原。作者在下文提到西北地区时有这样的字眼“北方风雪”“西北风”“积雪初融”“敌后的广大土地”,要在这里生存,须得耐得西北风,抗得风雪,须得有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生命力。所以在这单调的环境里猛然间白杨出现在作者的视线里时,作者说自己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作者为什么惊叫?因为看到白杨“傲然的挺立,像哨兵似的”。那么这里“傲然”是什么意思?傲然就是不屈服嘛!不屈服谁?就是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气候,这里的风雪。“哨兵”不就是战士嘛!所以白杨一出场在作者眼里就是不屈服的战士形象,这怎么能不让作者惊叫呢?
想一想,在这茫茫戈壁滩上,除了麦浪,就是白杨,它像哨兵似的不屈服的守卫着这片土地,是不是实在不平凡?这是不平凡之一。
接着作者写到“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里有几个词读到时须逗留一下:“那”“极普通”“实在是不平凡”。“那”是指示代词,作者此时是远观。“极普通”一词从何而来,联系上文,应该是白杨树在这片广袤的荒地上到处可见,作者看到的绝不止是一排,三五株,或者一株!作者看到很多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极普通”的含义是常见,多,暗含白杨不是名贵树木的意思。所以下文写它“象征北方的农民”不被人重视,象征“家乡的哨兵,就自然而然了。前呼后应了。因为农民太普通,普遍,哨兵也是。“实在是不平凡”又一次强调,为什么呢?这里既有对白杨生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傲然不屈服的赞美,又自然引出下文,交代“不平凡”原因之二,之三。
然后作者交代白杨树的“不平凡之二”,它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的干枝叶都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这不就是为下文赞美坚强不屈与挺拔,树中的伟丈夫,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蓄势嘛。作者在赞美外形之后紧接着直接抒情赞美它的精神,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便水到渠成,很自然了。此处长句短句错落参差,时而感叹时而肯定,读者随着文字体会着作者的感情。
作者眼中的白杨树的不平凡之三是什么呢?
作者继续写到,笔触由远及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由远眺到近观,作者离白杨越近,情感就越热烈,语气就越坚定。“决不是”比“实在是”更坚定。此处又强调白杨树的极普通,联系下文,读者很自然会想到极普通的农民,哨兵。决不是平凡!作者又会赞美什么呢?
在作者眼里,白杨不只是树,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些词到现在全涌现出来,读者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因为上文早就做好了铺垫。接着作者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烈赞美白杨。这组反问句层层递进,从树到人,从农民到哨兵,到精神意志,都突出了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与前文对白杨外形的赞美是一致的,与初见白杨的印象也是一致的,只是语气更坚定!情感更强烈!
当作者的感情如喷薄的火山抒发而出时,作者的语气舒缓下来,像拉家常一般说“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有没有觉得特别亲切。前面都是白杨树,白杨树,此处确是白杨。就像称呼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人,亲切的叫着他的名字,述说着他的性格,然后告诉读者赞美他的原因,再次点明白杨的象征意义,强调白杨的坚强和力求上进,此处对全文有总结作用。
最后一段作者用对比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