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浅谈中学文言文学习得与失

浅谈中学文言文学习得与失

作者: 薛其雱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15:57 被阅读74次

    在大学学习古代汉语,有种满足感,仿佛与它亲近了不少。中学时,文言只是一篇篇碎裂而无味的课文。我总觉得,最美的诗歌,一印到课本上,颜色也失了六七分。也许这就是中学文言文学习最大的“失”,它得依着考纲、顺着课本走,被单一的注解、既定的主题与无聊的笔记包围。它的劣势,恰在于它所处的阶段,它势必要受到经它更上层楼之后的人的评断。

    所以,不用回望,也知道中学文言文学习多有不足之处。抛开它所处的阶段而言,我对以下两方面心存遗憾。

    一是中学的教授方式。首先,缺乏历史观念。“古文”,何谓“古”?没有强调汉语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常以今律古,不分时代,用今天的语法解释古人的书面语。其次,文选、常识和词义的结合,貌合神离。一本浅白的教科书,单薄的几篇课文,如何能容纳许多内容?词汇语法常识讲得少,考试若不作要求老师也不会拓展。课本注释多取一种通俗易懂的解释,简短而草率。“学而时习之”,大学老师从“时”的本义“四时”讲到“按时”,解说“时常”是后起的意思,这在中学课堂上难以见到。因为,一个尽责的中学老师,只需要抓住考点,以课本为本,纲举目张。此外,中学也缺乏从文献角度讲解文言的能力。再者,中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般学校的老师不会鼓励学生质疑教科书、自主查阅工具书、得出有依据的个人理解。如此,大部分无家学渊源的同学与以“断章”形式出现的文言文易产生距离感,不知其所以然,不想深入了解,也不知如何读懂古文。一个人说自己文言水平只到高中,若非谦虚,则意味着看不惯竖排繁体,看不懂不加标点和注释的文言文,(加了也不一定能看懂)一种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云的状态。

    二是我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我没有多读经典古文及其注本,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文言书籍,这是我最为惭愧的。我从来没有与它亲近过,又怎能懂它?除了古汉语字典,没有查阅过其他工具书,不知道如何检索文献。我看闲书,里头李敖说他认为课本上“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解释错了,“后”不是最后的意思,而是“否”,因为松柏到了冬天也不会凋零。我很讶异,我不曾在生活常识上怀疑过这句话的翻译,看罢我也没有检索资料来验证李敖的说法。这是个很有趣的观点,但我在试卷上也只能写“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应试教育下培养的思维方式,而我没能改变和超越它。

    学习古文应该有历史观,但教学也有阶段性。除却不足,中学文言文学习也非无所得。它最大的优势,或许也在于它所处的阶段,要求的不是研究者的思维与态度,而是憨厚扎实的学习劲头,即使纯粹为了分数。

    在所有中学科目里,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都是提升成绩的要诀,文言文学习也不例外。熟读、记诵课本里的选文和注释,翻译重点句子,归纳文言常识,至少端正了学习态度,踏实、不厌其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学习文言文,是在中学的基础上进行增补。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多读原典,并不会全然颠覆过去。知道“时”不能简单解释为“时常”后,能得到知晓来龙去脉的满足感,但回顾过去,我们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不可抹杀。中学六年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文选,多少培养了我们对文言的感受性,让我们对文言文各种文体有所涉猎,对基本的词义和语法稍有记忆,虽然这对于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而言远远不够。

    写完,才发现“得”的部分字数很少,不是因为分量轻,而是觉得自己今后学习的重点是在原有基础上保持干劲、力求精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学文言文学习得与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dp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