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抱怨情绪的人,如何安放自己的抱怨?
如何安放自己的抱怨?记得一个案例,是一位求职者在通过了基础的考核之后,到达最后一关,性格测试,在“爱好”一项,他填写的是“潜水”。结果是,他最后没有得到这份工作。
当年得到的答案样板是,“因为潜水是一项个人参与的活动,一个人如果以此为自己的最大爱好,那么就意味着他可能比较孤僻,没有团队精神。”
“不要填写个性过于明显的性格词汇,而是要展现出来与团队合作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得到被录用的机会。”
我一直记着这个提醒点,而后在后来的求职中,遵循着这个原则。以及关于生活里的社交场合中,我也尽量以此让自己变得“适应人群”,而不必格格不入。
总体上来说,这份“伪装技能”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因为从交换法则上来说,当你需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当然必须付出对应的筹码。
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明白如何安放自己的“抱怨”这件小事的。
契机是源于在一部英剧《应召女郎的秘密》里,关于女主角Belle的“晋升路径”。
应召女郎Belle原名叫做Hannah,她一直过着双重的极端生活:一面是普通的女孩,这个时候她叫Hannah;另一面是是无人知晓的、一名专业的应召女郎——Belle是她这个身份的名字。
Belle一开始是个初级员工,通过中介(就是妈妈桑)来介绍客人,安排妥当一切,于是有很大一部分收入要归为中介的提成。
而后Belle通过经验的积累,以及机遇的来临——她获得了一位有名望的男人的推荐,并且通过层层面试,而后加入了某个国际交际花组织。在这个组织里,Belle的身份成为了高级交际花,只需要专门为一位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并且收入丰厚。
第三阶段,是Belle决定出来自己单干,就是自行创业成为老板。在获得绝对自由的之后,她要应对的辛苦也更加多——包括建立自己的品牌、及时跟客户沟通、维护客户评价(尤其是差评)、在客流量中挑选出优质的客户进行再次服务、沉淀以及提高客单价。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Belle进入交际花联盟之后,有一次跟一位客人出差,到北欧的某个城堡里开会。客人除了“需要”Belle的那么点时间,其余的时候都在忙碌工作。
Belle就在酒店里待着, 窗外大雪纷飞,而她哪里也不能去——因为她如今独属于这一位客人。
她突然想起了以前作为低阶应召女郎的时候,结识的那些客人的复杂、奇怪、多样,那样的乐趣跟热闹,突然让自己怀念了起来。
这是Belle最终决定出来单打独斗的缘由——她无法适应那份散发着光鲜亮丽彩色泡泡背后的寂寞。
我就是在这个剧情里的落寞的Belle身上得到了一份启发:无论是对付生活,对付人际关系,包括对付自己内在的挣扎,这一切都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这场交易里,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每一样东西的交换筹码是什么。可是大多数人都只是想要得到,却没想过把属于自己的部分出让。
就人生概念来说,不过是一场市场经济的升级版而已。
我是在好些年后,自己通过生活的经验,资讯的的获取,包括自我意识的整合,才逐渐成为一个具备确定性的人。
所谓确定性,就是对过往的一切都不带有偏激,无论是否认亦或者过于夸赞,那些都是过去的痕迹。
而确定性的指引则是在于,你拥有了某种秩序,使得你不再跟风,甚至厌恶某种跟风。再往前进一步,是你对“厌恶某种跟风”这件事情也不再有兴趣。
从前我所得到的声音是,你要多在意这个世界,因为你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我似乎是到了二十八岁之后,才敢确定一句:我要多在意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就因为我知道自己不过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已,所以我不必那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衡量。
反过来说,或许我无足轻重,所以对我自己的内在世界而言——这才是我的全部。
唯有自我关照,才能得来某种确定性。
回到那个关于“答复爱好”或者“自我评价”的面试问题,如果回到当初,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依旧会暂时决定伪装出“些许开朗热情”的自己,而后获得我想要的那份工作。
这世界奇妙的地方在于,很多秉持“英雄不问出处”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一些——因为他们足够激进、热情、坚持、包括聪明跟投机取巧。
而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在某个底线、议题、原则里坚持自己的人。这其中也分为——清楚自己的代价之后作出对应选择的理智者,以及因为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跟命运的糊涂者。
对比起来,或许后者会更幸福,一种“傻人有傻福”的乐得自在。
而较为辛苦的前者,倘若需要在某种挣扎——一面鄙视他人的不得体,一面因为需要维系自己的得体但是又异常辛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最终的核心,还是要回到最初的的那个哲学:以市场经济学去对待自己的人生。
也就是说,我不可以因为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于是会升起某种优越感。因为对于那些选择了做某些事的人来说,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动机。
动机有时候是恶魔,有时候也是驱动力。可是至今为止,我认为最正确的审判,是一个人在心底“确认自己有罪或者无罪”,那才是真正的衡量。
所以武林中那些反派角色,或许就他们的初始原则来说,为了当上掌门,获得武林秘籍,亦或者得到心爱之人,于是动用自己的能力跟资源,同样也是付出了筹码的代价原则。
就平衡的角度来说,物质所得,功名利禄,这些不是什么坏东西;而精神领域,灵魂升华,这些也不必被抬到高深莫测的地步。
一切只是拥有者在拥有这些之后,更加彰显了他是谁而已。
我一直觉得,唯有生出这样的反省,才可以在自己的格格不入跟世界秩序运转中得到某种解放。
这种解放是在于,这个世道,有些人就是为了物欲而活着的,有些人就是为了逍遥自在活着的。
当你理解并且接受了这样的复杂,才可以使得自己不必轻易落入迷惑的漩涡。
从前我的痛苦在于,我一面为自己要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心生矛盾,一面为“他人为何就可以那样轻松应付自如”而感到不快。
这种不快乐,既包括了我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愤怒,也包括了对于他人某种“迎合世界”的不屑。
也是在后来的反省里,才意识到我不应该落入“只有一个平面”的漩涡里。也才知道,我需要成为一个立体的人,而后去创造一个立体的世界观。
如今我的世界观表达是在于:这世界千万种人,不同的人就如同深海里的千万种鱼。
有些鱼适合生活在浅层,那里阳光充足,水压很小;有些人适合生活在深海层,哪里更加黑暗、冰冷、孤独,同时水压很大。
海之层面跟这些鱼儿,是相互选择、彼此适应的结果。
所以,鱼儿不可以说,那些鱼儿看起来好像很开心,那么我游上(下)去也可以获得同等的开心。
人生的成就感来自于自我感受,而感受的激发源头就是那份海层面的压力——是这份轻、或是这份重,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抗压机制。
而这抗压,好比让一个幼童去承担一份成人的工作,亦或者突然间让一个习惯了每日干农活的人突然过上贵族的生活,都过于唐突。
一切的确定性,来自于一种各自承担的匹配,一种缓慢适应的秩序井然。
那个答复人生里最大的爱好是“潜水”的求职者,就是这个世上的某部分人类。他们或许真的只喜欢一个人生活,享受某种深海之处的安静,以及地面上之人永远无法想象的海底神秘。
这样的他们,或许有时候也需要应付生活。但是在这些应付之外,依旧留有自己的一片自我安放领域。
或许时间推移中,他需要应对生活的部分越来越少,直到接近某种自在。这种自在,是他在从前的疑惑跟迷茫中,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海底之层。
直到如今,我依旧很少会安抚那些因为工作太过辛苦,于是叫喊着“要是有一个机会放假可以睡到地老天荒”的人群。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总是在某个假期开启的前几日很兴奋,而后就开始叫喊着“好无聊”,甚至想着回去上班了。
先不说他是否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本身,或许他所要的,不过是“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不上班就可以不上班”的人生罢了。
我倒不觉得这是什么奢侈的愿望,以至于永远无法实现。
我的切入点在于,如果你不喜欢某种生活,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落入了混乱,你必定是可以意识到的。
而在这种意识之后,你还需要去“另一道海底层面”试着生活一阵子,而后再去决定应当留下或者离开——这才是真正的的解决方案。
应召女郎Belle在入行多年以后,终于成为了交际花。而后她又告别了那个其他应召女郎梦寐以求的联盟,开启自己的主场战役。
或许正如这部英剧故事的原作者,Brooke博士说起的那一句,“只是因为仰慕这个职业,或者因为单身寂寞,都不是成为妓女的好理由。最合理的理由,和所有工作一样,为了钱,以及擅长。”
和所有的鱼儿一样,生活在海的哪一层,不过都是为了生存,以及擅长。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