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59条
一友问功夫不切。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一时在坐者皆跃然。
有朋友问治学的功夫如何才能真切。王阳明说,治学的功夫,我已经用“致良知”一句话讲完了,怎么到今天越说越远了,都抓不住根本吗?
对方说,致良知之教固然已经知道了,但怎么致良知呢?王阳明说,既然已经知道治学就是致良知,还怎么再讲明呢?良知自己清清楚楚,着实去用功就是了。你不去切实的用功,在文字上转来转去,只会越说越糊涂。
这位朋友坚持要王阳明讲清楚致良知的具体功夫。王阳明说,致良知只能靠你自己去探索,我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教你。王阳明举例说,从前有一个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只是把拂尘提了一下。后来,他的徒弟把他的拂尘藏了起来,想看看师傅如何说法。那禅师一时找不到拂尘,就空手做了一个提拂尘的动作。王阳明说,我的良知就是那禅师说法的拂尘,除了它,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朋友请教治学功夫的要点。王阳明左看看右看看,说:“我的拂尘在哪里?”顿时,在座的人都活跃了起来。
王阳明晚年讲治学的功夫总结成一句话“致良知”,而不愿多讲具体的功夫,这是为什么呢?
拂尘是佛的象征,心中始终装着佛,发了成佛的愿,自然就会去切实修行。
因为任何具体的功夫、法门,看似方便,却都会引出歧义,或者流于执着。比如,如果讲“静”,有人就会一心想着静坐,落入空寂;如果讲“去私欲”,有人就会说“剜肉成疮”;如果讲心外无物,有人就会说野树上的花还不是自开自落,关卿何事?...
只说“致良知”,就是只强调立志,如果理想目标坚定了,无论前方有千难万阻,自然都会千方百计去克服、跨越,路只能自己走,每个人在致良知的路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只有自己去解决,能不能解决,就看那个志向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坚定。所以,致良知既是志向,也是行动,真知方能真行,知行合一不是虚言。
真正的功夫,不在嘴上,不在文字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