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2 阅读 8
一、宗教古镇阿西西
8.15日一大早,我们就离开罗马城,乘大巴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往北170公里,去意大利的一个古镇——阿西西。
据了解,阿西西古镇是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小城,这是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圣方济各的出生地和生活的地方,方济各死后葬在这里,1228年,方济各被追封为圣徒。之后,教徒们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宽敞的修道院和圣方济各教堂,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乔托等艺术家为教堂大殿绘制了著名的湿壁画,与教堂一起成为意大利中世纪的艺术瑰宝。这座小城因宗教而发展起来。
由于方济各的盛誉,到这里朝圣的信徒非常之多,1920年在圣方济各诞生700周年的时候,居然达到了200多万。阿西西在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2000年,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被列为世界遗产。
从罗马去往阿西西的高速路,只有两车道,但一路畅通无阻。意大利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不好,公用经费紧张,道路维修很不及时,路况较差,有的路段因坑坑洼洼车辆只能减速行驶,即使这样也从未发现堵车。一路上也没见到一个交警,经过市区也看不见交通岗。
不堵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司机守规矩,他们这种守规矩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因为意大利对违反交规的处罚很严厉,谁也不敢为了抢时间铤而走险;另一个原因就是意大利人行事都不着急、不着慌,他们有个口头禅叫“慢慢来”。也不知是文化原因还是无奈的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遇事从不着急,很有耐心。
上高速前,司机在路边加油站给汽车加油,居然等了十几分钟看不到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司机只好耐心等待,没有丝毫的抱怨(也许抱怨也无济于事)。好不容易来了人,工作人员慢吞吞地加完了油,结账又用了十几分钟。我们在车上都等得着急了,司机却站在树荫下,对加油的单据和找回的零钱进行慢慢核对清点。当然,意大利人的“慢慢来”,也为他们的工作效率付出了代价——整个社会运转效率都很低下。
不堵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交通事故处理简单。如果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警察和消防会第一时间赶到,拍完照片各自走人,腾开道路,回去慢慢处理。如果有伤者,立即送往医院,包括医疗费、车损费均由保险公司负责;如果属于一般性剐蹭,因为他们都有保险,双方打声招呼继续赶路,剐蹭的维修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由于各自都没有经济支出,自然就没有了纠纷。
一路风光无限,尽管这时属于旱季,土地有点干枯,但山下的田野还是一片葱绿,天蓝得出奇,天上白云飘飘,满眼都是久违的田园之美。
远处的山并不高,也不很肥沃,山上看不到高大的树木,只有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或绿草,有的地方因为干旱,绿草已经变成了一片灰白,很想我们的秋天——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斜阳外,民舍万点。
近了就会发现,这些房舍都建在山上或山腰,是一个个别墅式的小楼,偶尔也有小平房。山上绝没有开山造田、开山挖矿的迹象,所以才有这样的青绿。一片片的庄家都在山下,一路上也没看到过高楼大厦。
快到阿西西古镇的时候,远远地看到了半山腰上一片白色的建筑群,这就是阿西西城,是一座有着浓厚的宗教背景,历经了几个世纪沧桑的古城,全城用浅色的大理石建造而成,远远看来便是一片圣洁的白色。我们远远地就感到了古镇的文化气息。
这座因宗教而兴盛的古镇,无论文化景观还是宗教建筑,亦或是居民家舍,无一不渗透着罗马中世纪的时代风貌和圣方济各会的文化渊源。
小镇的街道很窄,两边都是古老的房屋,本地人据说都去旅游了,家家都门窗关闭,人去楼空。街里一辆车都没有,连摩托车都看不到。街里的人几乎都是游客。我想,阿西西人倒是大方,为迎接八方游客,早早安排外出旅游,腾出自己空空的镇子,给客人享受。
数百年不变的街道,弯弯曲曲;石头砌成的地面随着地形起伏跌宕,由于时代久远,脚下的石头早被磨得光洁平滑;几百年的房子透着历史的沧桑,一些门头和窗券上,还有很多看不懂的雕刻,向我们这远道而来的客人诉说着他们那个年月的故事;有的窗台上朝街的一面摆着盆花,给古老的镇子增添了几分生气。因为没有车辆来往,没有商铺的熙熙攘攘,所以镇子就显得格外安静,满大街显出一种闲散、安逸、舒适的氛围。踩在这近千年的街上,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偶尔有个门店,也是很小很小,最多就是临街半间房子,一个售货员,慵懒地若无其事地坐在里面,绝没有我们商铺店员的热情主动。
阿西西的古迹非常多, 5公里长的城墙包围之内,几乎完全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整个城市主要都用一种泛着淡淡光泽的白色石头砌成,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把欣赏的重点只能集中在方济各教堂。
方济各1182年出生于阿西西富豪之家,年轻时曾参军,在一次战争中受伤被俘,回到家后却又感染了热病。在死亡边缘徘回了一圈后,方济各开始虔心奉献上帝,并变卖家产修建了一所小教堂。他坚持极其简朴的生活,一心传教,救助穷人,帮助弱者,包括林间小鸟、动物。
方济各在一次祈祷时,耶稣显灵,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难时所承受的五伤(即双手双脚与左胁),被认为是上帝“圣痕”。下面这副画就是《方济各承受圣痕》
1226年,方济各在唱诗时去世,当时他的追随者约有5000多人。半个世纪后,方济各会人数已达到20万。这么多的修士并不是象先前的修道士一般只重自身修炼,而是象基督和方济各一样入世传教,让宗教热情在底层的民间燃烧。
沿着白色石头砌成的道路,来到圣·方济各教堂。教堂修建之前,这座山是处死犯人的地方,山也由此而得名——地狱山。圣方济各死后就葬在这里,他像耶稣一样和犯人以及被社会排斥的人在一起。现在,这座山被改名为天堂山。
教堂依山而建,教堂广场是一个缓缓的斜坡,走在上面有点朝圣的感觉。广场地面是灰、白石头铺成的, 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广场两边分别是一字排开的券门长廊,与灰白相间的条纹地面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广场呈现一种立体感。白色的教堂与灰白相间的条纹广场,形成和谐的统一。
顺着长长的券门长廊一步步向教堂走去,一个接一个的圆拱券门从眼前划过,就像是一帧又一帧的影像掠过眼前,如时光倒流将自己带入属于这座城市的那个好久好久之前的时代。
教堂的结构非常精巧复杂,它实际上是由上下两个教堂组成,一个盖在另一个上面。复杂的结构让这座教堂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角度看感觉都不同。 教堂本身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那开阔的庭院和气派的长廊,除非从天空中俯拍,很难完整收入镜头的。
整个教堂优雅而精致,简洁而流畅。它像一首充满韵律的史诗,诉说着古老的过去,它像一曲悠扬婉转的颂歌,歌唱着那位圣者。它的艺术魅力和视觉冲击,深深地地敲响着每个人的心灵。我并不信教,但是心存敬仰与尊重就也能在这里找到灵魂的共鸣。
教堂的背后就是美丽辽阔的原野
教堂内部有规模巨大的壁画,除了乔托,还有其他大师的手笔。 而且那些壁画的规模之大、色彩之丰富,除非亲临现场也是无法从照片上感受到的。
1997年,意大利中部发生地震,教堂里的拱顶给震塌了,拱顶上大面积的壁画掉了下来。当时意大利举国心痛的,因为那不是一般的壁画,那是有着文艺复兴的开创者和“欧洲绘画之父”头衔的乔托在十三世纪绘制的。后来,意大利人花了五年的时间把这次地震震碎的十二万片壁画碎片给拼贴了回去。
意大利之所以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完成这项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是因为乔托壁画堪称国宝中的国宝,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所以,现在教堂内决不允许拍照,下面这张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
看完方济各教堂我一直在想,方济各向来以俭朴立身,俭朴是方济各立教建会的精神基础,可我们看到的以他的名字建设的教堂是如此之豪华,不知他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二、与佛罗伦萨争高低的古城锡耶纳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阿西西,沿高速一路向西北一百多公里,来到另一座古城——锡耶纳。住在城外的一个乡村旅店,体验一下意大利田园风光。
旅店不大,是个三层小楼,很干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酒店后面是个游泳池,酒店外边都是绿绿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连绵低缓的山丘,半山腰上有白色的房子,估计是一些小镇。
餐厅在地下一层,按咱们旅游区的酒店标准,也应该属于四星标准。不过我们跑了一整天,只想睡觉,洗个澡躺在床上,真是舒坦。外面出奇的安静,只有草虫发出时断时续的叫声。
我住的是一层,第二天一大早推开阳台的门,便是一片青绿的田园映入眼帘,田园的尽头是正在升起的太阳,趁着别人都在睡觉,我走出阳台,慢慢享受这清晨的静谧。
这里的丘陵土质比较贫瘠,不适合农业开发,所以整个丘陵都是自然生长的灌木林,丘陵下面有成片成片的庄稼和野草丛生的闲地。地中海的气候是夏天干旱,这时候正是他们的旱季,草地上出现一片一片的干枯,由青绿变成了灰白,有点我们秋天的景象。
今天我们的目标是中世纪的古城——锡耶纳。这是中世纪的一座重要的城市,位于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的南边。当时城市建设与佛罗伦萨竞争高低,艺术风格上各领风骚,现仍保留着12世纪至15世纪的城市原貌,整座城被列入世遗。
进入城区,一眼望去全是浅红色的古老建筑,房子依山而建,街道很窄,而且起起伏伏,如果没有房子,就是百分百的山路。我们在这古老街巷中拐弯抹角地穿行,无数曲折迷离的街道,最终都通向历史古城中心——贝壳造型的田园广场。那广场是锡耶纳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游览的景点。
看,这条街道像不像我们大山里的“一线天”。
我觉得对门两户大打开窗户就可以说悄悄话。也难怪欧洲人没有大声喧哗的习惯,是中世纪的居住环境造成的吧。
正当我们在这曲曲折折的“一线天中兴致勃勃地”穿行的时候,却发现前面封路,一问,原来这天是锡耶纳的赛马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中世纪,一直保留到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骑士到锡耶纳广场赛马。
从各个居民区选拔的赛马手,带着他们的爱马汇集在小镇的田野广场参加比赛,在赛前还有一段华丽的盛装游行。参赛的马匹和骑士都会穿着不同颜色服装,代表不同街区绕着广场亮相。
锡耶纳是古代意大利文化的摇篮,而赛马节是锡耶纳的象征,因此人们观看赛马就等于认识锡耶纳。很可惜,我们没有事先买票,田园广场根本进不去。别说看赛马,连田园广场也看不了。大家站在高处远远翘望,只能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和零星的马匹。
马真漂亮,可惜太远相机拍不着,下面这张是网上下载的。
正当我们万般失望的时候,忽听一阵铜鼓声,节奏明快,由远而近。原来是锡耶纳赛马前的游行队伍。他们穿着赛马的红蓝队服,每个人都举着锡耶纳的市旗或者队旗,兴高采烈地挥舞着,旗子在风中发出哗哗的声音。鼓手们都各自为战,但相邻的鼓手都能默契地把鼓点敲在一起。
队伍并不整齐,像是“闹着玩儿”,一队走过去了,一会儿又来一队,也一样散散慢慢,各自为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从肢体语言和表情,都迸发着自信和自豪,张扬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些队伍整整从我们面前过来二十多分钟。
田园广场看不成了,继续“走街串巷”去看锡耶纳大教堂。
去往教堂的游客很多,因为这个时候是欧洲的旅游旺季,教堂又是旅游的热点,进不去赛马场的游客都自然流向这里。
锡耶纳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之一,它融合了雕塑、油画以及罗马、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据说,现在的规模只相当于最初计划方案的四分之一,在教堂建设过程中,遇到了1348年欧洲的黑死病(鼠疫),城市人口死了一半,大大影响力教堂建设的热情和需求,于是大幅度削减预算,大刀阔斧简化方案,最终建成了现在的样子,即使这样在意大利仍属于最大的教堂之一。
假如这个教堂及配套广场得以按原设计方案实施的话,也许就成为基督教界里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部非常豪华,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装修。
在那个皇权统领君权的中世纪,教廷拥有绝对的权利和无数的财富,真不知这里面有多少是通过让老百姓购买赎罪券劫猎的财富,不知有多少是通过十字军东征抢来的财富。总之,有钱就可以任性。不知天国的耶稣作何感想。
三、感想
通过欧洲小镇,感到了欧洲人生活的恬淡和稳定,时间跨越千年,生活方式居然依然如故,使得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显得惭愧。中国的文化虽然三千多年没有断裂,但我们喜欢不破不立,往往每次改朝换代,都会把旧的建筑烧个精光,把前朝的典章制度废个干净,自己重打锣鼓重开戏。所以在我国很难找到这样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更难保留过去的生活方式。就连历朝历代都膜拜尊奉的孔孟文化,不知被焚书拆庙多少次。
其根本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