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了妈妈之后,我就觉得还是当老师好,既是自己的职业,又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每个遇到的亲子问题,我就会把她当成一个机会,当成我和孩子们进步的机会。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就会向书本求助。我遇到了《正面管教魔法书》,我想把她作为我养育孩子的指导书。她里面说的场景,举得例子这么的接近我们的生活。我打算把读完,并且分享给跟我一样,在养育孩子遇到困惑的父亲和者母亲。
今天我阅读的是第一章 ---- 一切为了孩子正确吗?
看到标题,你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经常在幼儿园的标语上看到。我觉得这句话本身没有对错。如果说错,只是父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适时的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能用“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在该放手的时候不懂得放手;不能用“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情。但是又有多少家长明白呢?我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去年,我给孩子报了一个英语阅读班,他并不愿意来,报班的时候几乎是哄骗着报的班,因为那里有好玩的玩具。报了班之后不是万事大吉了。现在每周上一节课,而且还是不情不愿的去的。要说效果的话,也是有的,起码比自己在家陪读的时候效果好一些。只是如果重新让我来过的,我就不强迫孩子去上这个英语课。
这一章主要就是说的理所应当的心理 为何孩子总被宠坏 和行得通的惩戒手段。
在父母的养育过程当中,因为父母的无心,酿成了孩子的这种理所应当的心理。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不论他们想要什么,就应该毫不费力的得到。你们的孩子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有没有用他的小手打过您?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所应当的心理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作认为是过度养育 是社交媒体带来的反社会性和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请放下手机,全心全意的陪孩子读书 做游戏。
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需求的总结:
1.儿童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
让孩子意识 到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力量
2.所有的行为都根植于特定的目标
3.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往往是受挫的孩子
早上出门上班前,你的孩子醒来,她缠着你陪她读绘本,读了一本又一本。你说要走的时候,她搂着你的脖子说“妈妈别走,在家陪我”。你的心会不会疼?会不会流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忍心离开她?你让她的小脸枕着你的手心,你的手臂从她的小手中挣脱,轻轻的拍着她的后背,哼唱着你会哼唱的儿歌。
孩子哭闹你要弄清楚孩子哭闹的原因,不是一味的呵斥孩子,责怪孩子,也不是一味的拿好吃的零食或者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她们可能就是为了获得你们的关注和安慰才会哭闹。
以下摘自《正面管教魔法书》作者 艾米 麦克瑞迪 刘海静译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故意做出来的,他只是觉的这样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哪怕由此获得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是负面的。
理解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对纠正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非常重要。概括而言:
1.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只能积极地引导。
2。归属感来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有了这种关注孩子才能从情感上与你亲近,才能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如果缺乏这种关注孩子就会以哭闹、焦躁的行为、唠叨或则纠缠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和归属感。地位感来自她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贡献的确认。如果他不相信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就会为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与你争吵,当他不快乐时,就会使性子、发脾气,只因这能让他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
3.你不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你需要不断的满足她的这些需求。
记住,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与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追求之间的联系,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心理需求的存在,因此,能否以积极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防止她出现行为偏差,全在于父母如何行动。
而惩罚只会让孩子去想方设法报复父母,丝毫无助于改善她的行为。不仅如此,惩罚只能依靠恐惧去逼迫孩子配合父母,而无法教会孩子任何东西,她唯一能学会的就是下次别让父母逮住。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策略、善用因果法则、不仅能充分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地位感的需求、预防她的坏行为,还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帮他理解该如何做才能更快乐。
接下来的章节都是讲的 良好行为养成术。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能有效的预防孩子的不良举止及由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所引发的恶劣行为。让孩子获得更强的独立性、责任感和知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