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
工作坊设计回顾展望
在这样友好、温暖、被看见和接纳的群体里,在大自然能量的补充下,我的状态越来越好起来。第四天清晨四点钟我就自然醒来了,毫无困意精力充沛。自己在园子里的林间小路散步,不断有契合心里所想的新奇的发现。
你看,我前面就是阳光和亮亮的世界~
最后一天的主题是解构前三天的协作环节及设计自己工作中真实要做的协作环节。
上午H带大家做前三天工作坊的横向设计思路的解构,横向设计思路是一种设计的艺术。协作者在设计工作坊时,需要根据参与者自然的生命周期,来思考什么时候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体验活动。这个结构的设计会影响每个参与者对工作坊内容吸收的程度。
H发给大家“工作坊的横向设计思路”的资料,请大家联系前三天的工作坊设计来对照这上面的活动设计原则。过程不赘述,资料我手里都有,有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分享给你们。
想分享H说到的一个案例,来呈现结构化地让被动参与者表达真实情绪的实例。
H曾带过一个教育主题的工作坊,参与者都是被要求参加培训的老师们,H一进到房间就感受到参与者对活动的态度很抵触,参与度很低。于是H请大家站成一排,依次问了这几个问题:
首先,大家有教学10年以上的请站出来;有一些老师前跨一步站出来了。
然后,曾经教过一个很让你感到骄傲的学生的请站出来;又有一些老师表情稍微松动鲜活了一些,站出来了。
最后,认为自己是被迫参加这个活动的请站出来,有不少老师站出来,老师们此时愿意以及敢于表达真实情绪了。
第三个问题是H真正想要参与者表达的,H希望参与者可以真实表达被动和抵触的情绪。而如果直接问效果会如何?之前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让参与者把自己与场域建立联结后再问效果又会如何?
在我看来,协作的价值就是通过有人文关怀温度的、有层次递进的专业技术来让参与者被充分激发和点燃,从而让活动得到最佳的效果,会议得到最有价值的产出和成果。
我的收获
我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在工作坊强大而温暖的气场中,在协作者和伙伴们帮助下,刷新了很多认知,体验了美妙的参与式协作和非暴力沟通,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好的方式和idea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自己和外界做沟通。
从技能get上我也体验和理解了基于赋权与知识共创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协作的理念及基本技能、初步知道了如何基于体验式学习设计工作坊,并且在最后设计了会运用在工作中的参与式工作坊课程。
心态与认知的改变:
●原来每个人真的、真的都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人都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关注内心感受与心灵成长,有些人就是拒绝深沉这是真实存在的。这提醒我,不要试图“拯救,唤醒”谁。这提醒我,看到和尊重差异性;
●Heaven站在前面看着大家说“所以,照顾好自己”,说完点头看着所有人。“照顾好自己”,这是之前从没有想过的问题。当我们真的“照顾好了自己”,很多问题都随之解决;
●深度聆听,感受对方说出的话背后的需求与感受;
●第一次看到了公益的思想源头是“赋权”;
●第一次非正式地跟一线公益伙伴探讨资助与被资助关系;
●因为这四天被聆听、被接纳、被看见,而且不担心被评判,感觉自己的干涸的心获得了很大的滋养。这样安全友好的场域让人心情平和,并愿意与人敞开心扉聊天。这种治愈的力量让我回归到工作和生活中也更能够从很多情绪场景中抽离出来。原来负能量的心态不见了,我只是很平静地感受着自己的感受,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让我看到了一直被忽视的自己,并且照顾好“她”;
●关于“不冲突”:有些冲突未必是需要的,协作者心里要有这个觉知(平时沟通也如此)。
●协作者尽量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把机会给参与者
●让问题回到主线的提问方式:所以你刚分享的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参与者说太多如何引导:er~,所以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是?
●把不同的声音/意见看成是补充视角,帮我把原有的东西做扩展
●一场协作开始之前,介绍活动目的,然后问大家是否理解刚刚的话有没有什么问题,以及可以了解参与者的期待是什么
●aha时刻、“乔哈里之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其中我不知且他人不知的内容,被发现的时刻成为aha时刻。
●助教Kim在画“好漂亮”时没有画大家都关注到的狗尾巴草和枫叶,我第一反应是“Kim好专业好会画,抓重点和整体不拘泥于细节!”,但Kim说是因为近视没看见狗尾巴草和枫叶。这个事对我的shock很大,我习惯于根据看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推测或判断,这件事提醒我很多推测或判断可能是立不住脚的,要进一步去了解事实。
●大家依次传递看画,看到的第一个和我视角不同的画是李迪的。第一反应是“这画的都是什么,完全看不懂”,然后忽然发现哦原来李迪和我坐的位置不同,他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视角,我看到的可能不是事实/事物的全部,对于不一样的声音或观点,应该放下评判把TA作为自己视角的一个补充。
●通过工具(便利贴让everyone写下思考与视角)让大家有机会梳理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和彼此看到
●共情很重要
●围成圈,让参与者彼此看到
●协作者面临“攻击”时,觉知“攻击”是因为有需求没有被看到,不要把攻击理解为攻击个人化
●对于声音比较小/表达不是很清晰的参与者的观点,对着所有参与者复述Ta的观点,帮助所有人看到Ta的表达
●协作者抛出一个问题,没有人回应。原因可能是大家还需要时间思考,或者是问题有点难
协作者角色的思考
书上说:优秀协作者的主要特征是保持内容上的中立。内容中立意味着对正在讨论的问题及其结果不能有立场。协作者的主要角色体现在协作过程。Ta要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包容和开放的过程,保证每个参加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投入的安全空间。
保持内容中立为什么很重要?
如果协作者提出建议会被理解为你认为参与者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这都源于一个信念:协作者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更好的。而这个念头与协作的本质相悖。
经过和8月2号珍珍一起协作“莲子计划终评专家意见反馈工作坊”的亲身实践(这次协作实践,终评老师们反馈都很棒,觉得敦和员工精神面貌很好,活动设计很用心,过程轻松畅快),再看这段话。对于“协作者相信智慧在每个参与者心中脑中,以及被激发的共创当中”“让权力和信息在参与者之间充分流动起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放下我执(很难但重要),协作者要安抚好忐忑和希望掌控局面的心,相信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智慧和创造力,打造最棒的舞台然后把舞台中心的位置交给参与者。
四天的旅程,每个环节的设计、协作者们说话的方式无不体现他们信守的“共创、参与、聆听、打开、信任、接纳、平等、相信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的理念。而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环节、场景和协作者的表情与及时反馈,参与者才得以真正感受并理解什么是尊重、平等、看见不同和接受差异,什么是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智慧。
这份理念,或者叫文化,是协作者们所信奉的,更棒的是他们把理念化为日常种种,如此这般,理念才得以激活,我也愿意成为传递这份理念的一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