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村庄的搬迁
簸箕王村王氏一门虽勤劳耕作、与人为善,然而二百多年来一直命运多舛、人丁匮乏,到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才繁衍人口不足二十户,且多寡妇独子,香火濒临不济,于是请高人前来查勘,经查“因村址不当,才造此冤孽”,于是另择吉地于今址。并命村名为“播王村”。
清朝康熙十二年,播王村王氏先民开始向老庄子东北方向1华里远处的平坦地面迁居,历时十余年形成新村。新村呈东西走向,分别在南北两部分规划前后两村(俗称“前堡子”、“后堡子”),前后两村相隔一个城壕(东西长约一百二十米,南北宽约八米)。
前村东西路北宅基地长 米,路南宅基地长 米;后村路北宅基地长55.3米,路南宅基地长47米。前后村的中心大路路宽均为4米。播王前后村东西总长194米,南北总长265.3米,占地面积51468.2平方米(折合77.2亩)。康熙二十一年,修建了前后村干打垒城墙及四门(前村东西二门、后村东西二门)。康熙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村人按当时的文化要求及民间风俗在村子周围修建了六座庙宇。乾隆八年,又在村南官路以南、沟路以西修建了汤皇庙。
由于战乱、灾荒以及瘟疫的侵袭,播王村村庄严重损毁,人员伤亡很大。据村中老辈人相传:清朝同治六年(1867)四月,捻回联军中的回民军到本村屠杀无辜村民七八十人,因而播王村人烟更加稀少。民国初年,由山东迁来几家,后又从别处迁来几户。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统计,前村有21户,后村有29户,同时村中有荒弃院落(俗称空园子)多处。
第三节、村落的扩大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及宅基地,在新宅基地上修建房屋的也不少。1959年,有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为了百姓安全国家将华阴县五合乡北洛村一带的部分村民迁来本村,共计 户,及 人(其中前村 户, 人,后村 户, 人)。由于人口的繁衍增加及人民经济收入的日渐提高,使得原有的闲置宅基地也盖满了房子。1980年以后,村落的建设进去快车道:保王前村向村东、村西、村南发展,后村向村东、村西和村北发展。据1997年统计,保王村(前东、前西、后东、后西四个村民小组)共有276户人家,其中前村125户,后村151户;据同年四月测量:保王村东西总长度为617米,南北总长度为403.3米,全村占地面积为248836.1平方米(折合273.25亩)。现代房屋的式样和布局都有了新的改变,新盖的房子大都临近大路:三间一拱的大房,后面再盖两间灶房,后院留的地方很大,可喂鸡、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有少数农户修建了上层砖木结构、下层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有的修建了砖混结构的平板房,有的修建了砖混结构的两层楼(全用水泥楼板),屋顶为水泥平面,可晒粮食,有个别人家还在宅基地修建了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另外,还有很多村民在院子里修了水窖,另外还安装了压水井,用水都很方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