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无外乎是满足物质和精神这两大需要。因此,所有商品属性可以划分为功能产品和社交产品两大类。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当下,人们对手表的时间功能需求几乎为零了。手表只为了满足时尚配饰或者身份认证两种消费需求。所以手表归属于社交产品大类。而柴米油盐这些生存必需品,如果离开了其本身的功能属性去销售,比如把大米当作社交产品卖。既失去产品的成本优势,也无法满足社交场景的需求。大米作为馈赠礼品,仍然由功能决定了产品价值。
送礼虽是社交行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情重礼轻”,真正意义在于“送”而非“礼”也。大米本身不具备社交属性,即使包装成天价米,也支撑不了作为社交产品的“身份认同”或者“时尚标识”要求。 品牌其实就是社交产品的一件外套。奥格威把品牌定义为烙在消费者心灵上的烙印,真的有贩卖毒品让人“精神上瘾”之嫌疑。
在互联网年代,信息传播去中心化、时间碎片化、空间虚拟化。人们对社交的诉求已经从商品的社交属性依赖,转到虚拟空间刷存在感上。人们实现时尚个性和身份认同的方式,正在脱离商品牵强附加的时尚个性和身份验证。转向人本身的行为属性上。现在,拎爱马仕不能验证是富婆,戴江斯丹顿也不能验证是富翁。开宝马车更不可能验证是成功人士。因此,当商品附加的身份验证属性消失后,品牌就真的是社交产品的一件外套,想穿就穿,想弃就弃。 真正的社交产品,根本不需要“品牌”这个多余的赋能!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和一个故事的虚构,在信息不对称年代,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感动消费者,从而获得认同、购买和传播。但当品牌上升到人们的心智认同层面时,一个建立在商品加金钱基座上的心智大厦,一定是支撑不了心智这种巨大能量承载的。
所以,作为社交属性的产品,把自己包装好看可爱一点,起个别人不讨厌的名字就不错了。非要去折腾什么品牌,在互联网时代,一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蠢事!不要被一件社交外套套住自己了认知视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