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实际却要花比想象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那不一定能说明这件事本身很难,但能说明当事者的能力尚且不足。
不在于高估自己的水平,或者低估问题的难度,而是设想与实践之间的客观差距。
换句话说,想象力到了,脚步没到。
同时,能感受到这样的差距,也是一种收获。
起码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合适的,并且以此为基准,得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想要提升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努力是必要条件。
当然,还有个必要条件偶尔会被忽略,那就是:合适的方向。
即便知道这些,大部分人仍然难以迈出第一步,出于走出舒适圈的不安,或是对某些事情根本没想明白。
因为缺乏手把手的指导,而每个人的情况又有所差别,努力,有时就像是苍蝇乱飞。这样发展下去,可以预见结局的惨淡。
于是,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裹足不前。因为一件看起来没有胜算的事,如何有勇气去做。
如此,想要变得更好,势必比想象中更难。
它不仅需要坚韧的意志,明知有失败的可能,也甘愿投身于实践,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进步。
更需要一个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像是,想要登上一座山的山顶,必须先了解这座山。
难就难在,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并非文字阅读那么简单,而是要一个人自己自发性地体会到,才能融入到意识里,成为意志的一部分。
但就算这么说,把握事物本质的“难”,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的。因为大多数人,看不清自己真正的欲望。
世上的山太多了,很多人连自己想要登哪座山都搞不清楚,何谈去了解哪座山呢。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努力是无用功,有的努力却事半功倍,有的人先出发却停滞在中途,有的人后出发却走到了目的地。
一切充满不确定性,能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路径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好了,以上总体来说都属于理论构想,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
相信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好”两个字,都有这样那样的想象,也相信“更好的生活”是一种共同向往。
如此,若把构想的理论诉诸实际生活,为了实现心中愿景,大部分人都适用的方法应当是:不断尝试,在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深层意愿,没有兴趣就自己给自己培养兴趣。就算失败,也好过坐以待毙。
不过,这么做需要一个前提:自愿走出生活的舒适圈。所以,最好依照自身情况,一步一步地来。
搭出蜂巢之前,蜂巢的结构图像就存在于蜜蜂的脑海里,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成为客观存在的蜂巢上。
光是想,不行动,想得再美也不算数。
如果有人能认真看到这里,我不想这篇沦为理论废话,所以我要说,我在试着写书评,也将继续写下去。虽是小事,论证够用。
上述种种感受和想法,正是“写书评”带来的,我发现把想法写成符合期待的文字表述,比我想象中难很多。
但也正因如此,更要督促自己多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