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作者: 红尘一遇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2:21 被阅读96次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不崇尚圣贤,使人民不相互抢夺;没有了稀世珍宝理念,老百姓就不去偷盗;没有引起贪心的显耀,老百姓的心不会被迷乱。所以圣人的处始法则是,去掉老百姓的种种心机,填饱他们的肚皮,减弱他们的竞争意图,增强他们的体魄,经常使他们处于无欲无望之中,让那些个有才有智的人不敢生事妄为。按照无为的法则去处事,一切顺应自然,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

    此章显得老子在现实面前的苦闷迷惘,矛盾重重而又不能自圆其说。

    首先他把人们的争夺,偷盗,迷乱等行为归咎于“尚贤”“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人们就不争夺。世上有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人们都视为粪土,没有占有欲而不生发偷盗之心。世上有了引起人们贪心的事物,才迷乱了人们的眼睛。怎么办呢?老子便提出“圣人”的治理原则。既然不尚贤,何来圣人?这个圣人来自何方,难道是天上来客?

    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也就是把人调教成木头疙瘩,身体强壮的空架子,只知道吃饭干活繁衍后代的动物,使人彻彻底底地成为活动的木偶,整天运转不停的机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既然都成了木偶,都变成了无知无欲的机器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智者”又是什么人?是从石头缝子里跳出来的孙猴子吗?还是冥顽不化的老百姓,别人都被调教成了无知无欲的人,难道此“智者”调教不成?

    “为无为,则无不治”,那么谁来实施“为无为”呢?

    老子一边强调“不尚贤”,一边把自己当成了“贤”来教化民众。老子一边鼓吹要把民众调教成无知无欲的木偶,一边还保留着圣人。看来圣人是天生的,不在民众之列。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各国战乱纷纷。他讨厌战争,真正引起分乱的是统治者,是他们“尚贤,贵难得之货见了可欲迷了心智”。老百姓是挑不起战争的。可见老子也把统治者加入了被调教之列。使他们无知无欲,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孔子的积极用世还是老子的消极遁世都未能改变现状。但他们敢于发声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dv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