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有一把锄头,他用了几十年了。收获、挖穴、作垄、 耕垦、除草、碎土、培土,都用它。用得顺手了,出门就扛着上地了。
锄头长长的木把已经被磨得光滑顺溜。每次用完,父亲都会把锄头立在墙根,用小瓦片细心地将锄刃上的泥土除掉,再用鞋后跟在锄刃上来回蹭几下,锄刃就亮闪闪的了。
有一次下大雨,邻居阿婆家的牛被困在低凹的牛圈里,眼看牛就要被淹没了,牛“哞哞”地叫着,大家束手无策,阿婆急得把拐杖在地上直跺。
父亲扛着锄头就下了水,众人一阵惊呼,水已经没过了父亲的前胸,父亲摸索着到了牛槽边,解下牛缰绳,牵在手里,另一只手将锄头甩向牛圈边上的一棵枣树,锄刃勾在树身上,其他几个人反应过来,赶紧依着枣树把父亲和牛拉了上来。
这件事后,村里的人都把父亲的这把锄头叫救牛锄,父亲依然扛着锄头上地,只是更加爱惜了,不时还把母亲的缝纫机油滴在锄刃上,用碎布摸了,锄刃更加明亮了。
用久了,锄刃愈加的薄而锋利。于是父亲更加得意,自己的锄头就是比别人的轻巧好用。
然而,父亲在自留地里锄玉米的时候,一锄下去,“咣当”一声,锄刃碰到土里的一块石头上,锄刃断掉了一大块。父亲拿着断掉的一块锄刃怔了一下,默默地回了家。
看着父亲心疼的样子,母亲说,去镇上再买一把新锄头,父亲不愿意。
父亲把锄头拿到铁匠铺去修,这么薄而锐利的锄刃,修补起来却让人犯了难。
熟识的老铁匠说,他焊过断把的铁铲,补过漏水的铁锅,但从来没有人找他补过锄刃。虽然他有二十多年的经验,一时也无从下手。
老铁匠说,要不重新打一把锄刃,父亲依然不愿意。
补锄刃,不能像补锅那样,因为锄刃要用力,焊不好,容易再断。若用锔钉,锄面不平整,用起来也费力。
要想精修,恢复厚貌,对老铁匠无疑是一次考验。补锄,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手艺,更是智慧。
老铁匠拿着锄刃琢磨了几天,和父亲商量了好几次,终于确定了补锄方案:先在断裂的两侧打上4组8个小孔,然后用铁丝连接,做X形穿过小孔,让断裂的两块锄刃紧紧咬合住,接着加热再锉平。
“有把握吗?”父亲忐忑地问。
老铁匠搓搓手,实话实说:“试试看吧。”
看着老铁匠给锄刃钻孔,父亲心疼又不安,但为了赋予锄头新生命,只能如此一试。
两袋烟后,老铁匠捧着打上X形铁丝的锄刃给父亲看,那接口和X形的固定铁丝看起来很是扎眼。
老铁匠倒是很淡定,按照修补计划,继续进行。
又过了一会,他再次捧着锄刃给父亲看,这次,接口和固定的铁丝已完全被加热敲打锉平了,表面也被细细打磨。要不是有新打磨的痕迹,还真想不到它曾伤筋断骨过。
老铁匠很得意,父亲也很满意,扛起锄头,脚下生风,又下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