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箫笛轩
《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为什么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很多?

《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为什么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很多?

作者: 而今又到落花处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20:20 被阅读0次

《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为什么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很多?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诗、词两种文体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的不同点入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先秦时期的多是四言诗,五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建安风骨”。而后有“竹林七贤”。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此不仔细展开叙述)。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称、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和黄庭坚,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元代由于史料的匮乏,诗歌存世量较少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诗歌的发展起源从春秋始起到晚清,时间跨度大,而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由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2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编者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1一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过知县。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唐诗三百首》。初时只是想为学童提供“家塾课本”,后因所选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并且选诗数量适中,故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

  而词的发展,专家学者基本将起源定在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然后是敦煌曲子词传入,到唐朝中期开始填词,多为小令,到晚唐五代花间词兴起,温庭筠、韦庄的婉约的小令词风,影响着北宋初年的创作,晏殊、欧阳修借承袭花间词风,后柳永将小令改为长调慢词,苏轼也开始了豪放词的创作。词坛开始了百花齐放的面貌。秦观、周邦彦承袭婉约派,到北宋末期更加注重声律。而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词人创作更加雄浑,多豪迈之气。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姜张词派,则是词风高雅、重声律,多用典,推进了文人词像雅化的发展。词至元、明两代走向衰落,而清代稍有复兴的现象。因为词不同于诗的原因是词具有音乐性,宋末元初词谱毁于战乱后,词多趋向于文学化。也就是从此词“失声”于后代。

 《宋词三百首》是由晚清四大家之一的彊村老人朱祖谋编写的,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朱祖谋早岁工诗,风格近孟郊、黄庭坚,陈衍称其为词之梦窗(吴文英)。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立词社,邀其入社, 方专力于词。所受王鹏运影响甚多。他将自己生平所学抱负,尽纳词中,颇有关系时事之作和对维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绪帝珍妃的遭遇,抒发壮怀零落、国土沦丧之感,悲惋沉郁。晚年虽词境更趋高简浑成,内容除偶及军阀混战情事外,多为遗老孤独索寞情怀之作。他的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见,勘探孤造,自成一家。又精通格律,讲究声律,有“律博士”之称。所以被时人尊为“宗匠”,乃至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万千词家的“殿军”。王国维称其为“学人之词”的“极则”(《人间词话》)。朱祖谋在编写《宋词三百首》,吴文英选词最多,且吴文英是当时南宋词坛备受争议的人物,与当时权臣贾似道友善,南宋末年对吴文英的评价很低,而吴文英在清代备受推崇,朱祖谋早年受常州词派,皆推崇吴词,清代纪昀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更是称吴文英为“词中李商隐”。这样吴词在当时清代中晚期更加盛行。在词的创作上,吴文英承继周邦彦,重视格律,重视声情,讲究修辞,善于用典。手法精妙,但有时晦涩难懂,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张炎,更是批评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梦窗词有雕琢太过、词意晦涩以及格调不高的缺点,但是对后来影响很大。
总结起来:
(1)我们学习诗词的过程,一般最早接触诗,一些朗朗上口的诗,然后通过学习一定量的诗以后,才逐渐接触词。且词多用典,取法于诗、文。所以从人与诗的接触上看要远比词更广泛。
(2)宋词三百首中北宋柳永、苏轼、周邦彦和南宋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姜、张词派,还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对于不是专业搞文学的人来说,很难搞懂,作品数量较多,而且用典颇多,现在很难理解。词相较于诗来说要理解相对困难。
(3)唐诗选本之初考虑到了选本的传承与学习,而宋词选本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词坛文化影响下编著的,所以影响对民国、现代来说,已经很小了,现代教育中宋词三百首选词进入教材的比例远没有唐诗三百首的多,所以《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词三百首》在文学中的影响力为什么相比《唐诗三百首》要小很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ta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