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艳丽:让我如何读懂你

杨艳丽:让我如何读懂你

作者: yyl静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1-02 21:47 被阅读0次

                      让我如何读懂你

         ----古诗鉴赏学法指导教学设计

                            杨艳丽

    设计说明:

            高三古诗阅读教学,经历了由空凭感觉到建构答题思路的迈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答题表述的指向性。但是学生在一轮复习之后,依然深感古诗鉴赏的艰难,究其原因,读不懂是关键。要想读懂古诗,大量的阅读、反复的吟咏、丰厚的修养、宁静的心态是前提,但在考试情境下,时间紧、心情急,学生难以走进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感情,读不懂诗成了古诗鉴赏的瓶颈。所以,我们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把握古诗语言的特征,归纳古诗品读的方法,力争让学生在考场上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

    1.把握语言特征,解读古诗的表层意思。

    2.归纳品读方法,领会古诗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解诗犹识陌生人,一首陌生的古诗词好比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它,理解它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把握古诗的语言特征,解读它的表层意思;归纳古诗的品读方法,领会它的深层含义。

    二、咬文嚼字,初解其意

            如何解读古诗的表层意思?

            同学们,诗歌语言谓之“诗家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逻辑。诗歌的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的特点,使它在字面上省略了很多信息;由于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又常常被打乱语序。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还原语序,补充省略,关注难字。

    练习1还原语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韦庄《春陌》: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交流、展示还原后的语序。

    教师小结:古诗中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诗句倒装包括:主谓倒装、主宾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正确解读诗句。

    练习2:补充省略

    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学生交流、展示补充后的诗句翻译。

    教师小结:诗词靠形象说话,语言表达常是意象与意象的连接,有时甚至连必要的动词﹑副词﹑介词、形容词都会省略,所以会造成阅读的障碍。谁“寄雁传书”?谁“谢不能”?“桃李春风”与“一杯酒”是什么关系?“灯”为什么用十年来形容?这就需要补充作者省略的内容。

    翻译出来是: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我)想托鸿雁传(递)书(信),(但)雁儿却谢绝了,(因为它)不能(飞过衡阳)。想当年(我们)在桃李春风(之下)(共饮)一杯酒,(现如今我们)在江湖夜雨(之中),(一别已是)十年,(各自)(苦守)一盏灯。

    练习3:关注难字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学生交流、展示翻译后的诗句理解。

    教师小结:有些诗词里的重点字词很难解读,如上面这首诗里的“带”、“怜”、“期”、“茨”、“薜”等,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或根据教材中已学的文言文和诗歌做知识迁移:由王勃《滕王阁序》里“襟三江而带五湖”推知“带”意为环绕;由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推知“怜”意为喜爱;由成语“不期而遇”推知“期”为约定。此外,“茨”可根据偏旁草字头以及前文“茅”推知为茅草;“薜帷”之“薜”可由偏旁推知也是一种草类植物,但“帷“就费解了,可根据用法推知”像帷一样的薜”。

    如此一来,诗意就明朗了:山泉沟壑萦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云霞映衬墙头薜荔象五彩幔帷。雨后新竹的姿彩多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干净,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

    实战演练:翻译下面一首诗歌的大意。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垂低。

    学生交流、展示译文。

    教师小结:因为古诗与古文语言上的相通性,我们尝试着从还原语序,补充省略,关注难字三方面去翻译诗歌。虽然说诗歌一旦翻译可能就失去了韵味,但是我们在做古诗鉴赏题的时候,跳过翻译就直接做题是不可能的,这会影响我们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所以我们先初解其意,然后再逐步深入。

    三、依序渐味,循迹探幽

            如何领会古诗的深层含义?

            同学们,刚才我们练习了诗歌的翻译,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古诗当做文言文来读,那又是对诗歌生命的一种戕害了。因此,在进行了前面的还原语序,补充省略,关注难字步骤后,我们还要去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即诗句之外包含的无尽的韵味: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读出这些,方为真正的读懂。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类,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总结方法

    (一)审眉度目看标题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1、有些标题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标题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标题表明类型,点明中心。

    抓住了标题,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聪明的考生应学会审度题目,在标题中寻找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慧眼识“诗”,即刻把握诗情。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问: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总结方法

    (二)窥足视尾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暗示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暗示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些是介绍作者,暗示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是在降低阅读的难度。如果在做题时,没有直接或间接地用到注解,这道题答得肯定有问题,或不全面,或出了偏差。

        练习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总结方法

    (三)知人论世看作者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境况、创作风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与诗歌的主旨和感情都有关。如陶渊明的恬淡隐逸,王勃的宏阔浑厚,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意趣盎然,高适的悲壮苍凉……再如北朝诗人多写征战尚武,南朝诗人多写男女相思,唐代诗人抒写大唐气象,宋代诗人注重哲理思考……

     练习4: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总结方法

    (四)揣摩心境情语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揣摩心境的字眼,我们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词,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爱”;《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寂寞”;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可怜白发生”的“可怜”……

    练习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总结方法

    (五)挖掘寓意意象

    意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在古诗词中,意象意蕴丰富,形象生动,使用灵活,表现力强。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寓意,寄托特定的情感,逐渐形成一套符号系统:杨柳、长亭、灞桥、酒等经常表示送别,月亮、鸿雁、尺素、双鲤等经常表示思乡,杜鹃、斜阳、梧桐、芭蕉等经常表示愁苦,长城、羌笛、楼兰等经常表示战争…… 

    练习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①,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②。

    【注】①六帝:代指六朝。②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总结方法

    (六)探寻原意看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练习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答: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总结方法

    (七)卒章显志看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揭示主旨的作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堂小结: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审眉度目看标题 

    (二)窥足视尾注释 

    (三)知人论世看作者

    (四)揣摩心境情语

    (五)挖掘寓意意象

    (六)探寻原意看典故

    (七)卒章显志看尾句

            方法与技巧的娴熟须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要在平时的阅读与训练中多运用以上方法,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等闲识得古诗“面”。 

    实战演练:请用以上方法快速把握本诗的深层含义。

         湖州歌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②,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②此句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从标题来看:本诗写的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从作者来看: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但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3)从注释来看: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4)从情语来看:本诗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寒”字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5)从意象来看:“燕云”,表明作者知道自己要被押解到元朝的大都燕京去,感到自己的命运就象那天边的云一样望不到尽头,无法把握。“江水”表明作者感叹南宋国家已经灭亡,国运无可挽回就象东去的江水一样无法阻挡。“夕阳”,“寒鸦”都是没落之景,暗示南宋衰微的命运。

    (6)从典故来看: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感,折射出诗人此时此刻心中的无限苦楚。

    (7)从尾句来看:“四百州”是南宋的故国之疆土,而现在南宋已经灭亡,面对这广阔的故国疆土,作为一个深深的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怎不肝肠寸断!                 

     四、教师总结:

            谢冕在《漫步在诗的郊野》一文中说: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字词的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读诗,既要咬文嚼字,初解其意;又要依序渐味,循迹探幽。高三的古诗鉴赏,难点不是建立答题模式,而是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一首诗。而读诗又是有律可循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大家总结方法,勤练多悟,方能获得理想分数,取得高考胜利! 

    五、课后作业:

    请从“读懂诗歌”的两个层面,解读以下这首古诗。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的诗友。

    【参考】

    表层意思:傍晚时分,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深层含义: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的遗憾和思念故人的情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艳丽:让我如何读懂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zq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