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已在永州二年了,他在永州潇水上游的冉溪买地建屋,定居下来,并将冉溪改为愚溪。在一个大雨初晴后的黄昏,柳宗元漫步于愚溪渡头,把所见所闻写成了《雨晴至江渡》一诗,原文如下: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江雨初晴思远步”,大雨初晴之后就想步行远游。在这一句中,诗人点明出游的原因,一是“江雨初晴”,天气状况允许;二是诗人“思远步”,个人有主观愿望。使江水暴涨的大雨刚刚停歇,诗人就要出游,为何要如此急迫呢?这是因为,诗人在被贬永州之后,常日心情郁结,连日的大雨让他更觉烦闷,于是,他迫切希望能“远游”一番,纾解一下心中烦闷之气。
“日西独向愚溪渡”,在太阳偏西时,独自向愚溪渡口走去。诗人以“日西”点明时间,以“独向”点明自己是一个人出游的,以“愚溪渡”点明目的地。对诗人来说,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不顾太阳已经偏西,有可能天黑之前回不了家;他不顾自己独自一人,没有人分享沿途的风景;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去愚溪渡。这些,都反映了他出游的坚定决心。
“渡头水落村径成”,渡头的大水已经退去,露出了通往村庄的小路。诗人到达愚溪渡头之后,他发现,雨过初晴,暴涨的江水已经退去,以一“落”字形容水退去的速度之快。随着大水退去,通往村子的小路也露了出来,诗人以一“成”字形容小路在大水退去之后的状态。但,无论“水落”还是“村径成”,见识这一切的只有诗人一人而已,烘托了他内心的孤独。
“撩乱浮槎在高树”,浮木还横七竖八地挂在高大的树木之上。站在愚溪渡头,诗人抬头看,发现树木的高处横七竖八地挂着“撩乱”的浮木,这一景象烘托了这场“江雨”的势头之大,也烘托出了大水没有退去之前的宏大气势。在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之际,诗人看着满树浮槎,难免不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愁绪,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和横七竖八的浮木是多么相似啊。
被贬永州之后,诗人郁郁不得志。雨过初晴之后,诗人漫步于愚溪渡头,本意是想纾解一下内心的愁绪。于是,在黄昏时分,诗人一个人出发了,可是,他却看到了大水退去之后的荒凉幽深的村庄小路,挂在枝头的横七竖八的浮木。这些眼前之景触动了心中的愁思,竟使诗人越走越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