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73203625
。。内容简介。。
1.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魏晋研究专家王晓毅的匠心之作。
2.魏晋风骨代表、竹林七贤领袖、持异见者嵇康经典传记,融合生平与著作,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沉浮。
3.系统性还原嵇康的多重形象和起伏一生,从漫游、求索,为官、打铁,到遁迹山林、从容赴死,时刻展现出一颗“无从逃避的心灵”。
4.鲁迅深受嵇康影响,1913至1935年先后十多次校勘《嵇康集》。作者深受鲁迅影响,时时以鲁迅的精神看嵇康。
在特殊时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又该如何死去?
作者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借助历史的朱痕墨迹,融知识、感悟、体验于一体,系统性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生命之矛盾、艰难与高贵,在简单的叙述中显露出来。同时,既写出了独立不群的嵇康,也写出了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嵇康。对嵇康的朋友、敌人向秀、阮籍、吕安、钟会等人,虽着墨不多,却如透视般精神跃然。
。。作者简介。。
王晓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对魏晋玄学用力较多,形成了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相结合的学术特色。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两次获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周易〉与魏晋玄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短评。。
#
深处混乱的两晋时期,嵇康一边渴望归隐田园的生活,另一方面深知无法那混乱的时代,他只能尽可能的一边入世,一边文字出世,他的逍遥多少带有那个时代的无奈。由此而看与霍尔顿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情绪相似,嵇康走的更远的地方他希望能活得更久一点,看看那更遥远的生活,看看稳定之后的时代,可惜天纵英才早早将他收了去。只希望大家努力地活着,看到那不知是好是坏的未来的生活吧!
#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人,无疑是嵇康。他的可爱之处,是真诚自然、光明磊落的人格。嵇康,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不见那涧绿水,我钓秋风。 其实,再高深的大道理,均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去掉人为的屏障,真理就在眼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现实生活过多注意,那么超越现实的力量则必然削弱。只有忽视或暂时忘却生活琐事,才能真正投入精神境界,在艺术遐想或哲理思辨中遨游。嵇康著《琴赋》,他在序文中指出,在人的一生中,音乐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任何美味佳肴都会使人最终产生厌腻感,而对音乐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失。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心理平衡。追求一种无累的人生,自然的人生,只能用嵇康本人的诗歌去展现其神韵,那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生命境界。
#
高中写作文喜欢引嵇康的事迹,但其实当时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因为一句“龙章凤姿惊天人”做了颜狗 看完这本《嵇康传》才大概对嵇康有些许了解了。篇幅不厚,但作者写的很精彩,不光写了嵇康生平,更重点讲述了嵇康所处的那个“价值失落”的时代以及他对于时代的思考与反应。 上面说本书精彩,原因在于作者对嵇康是有透彻了解的,恰如不应该将老子视为“隐君子”一样,嵇康(竹林七贤)也不应该用“隐君子”来简单概括。 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恰恰践行了连诸多儒家门徒都做不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 嵇康向往老庄,但嵇康之死却与孔子殊途同归,所以个人认为本书“嵇康不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隐士”这个论断是很准确的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定义嵇康的话,那大概是矛盾,价值失落的时代造就了嵇康的矛盾。 基于此,时代确实对不起他
#
对我而言,还是没能满足我的阅读期待。有嵇康延伸出来的魏晋生活方式阐述多于嵇康本身。或许,书名叫做“嵇康的时代及其生活方式”更为妥当一些。有些论述让我觉得作者跳脱出了时代与嵇康,也就成了表述自我的内容,尤其是谈论到知识分子等话语时,会让我觉得是作者自己写自己所想,但我更愿意看到那个时代氛围之下的整体知识分子气质,而非知识分子该如何等论述。不过,我也是没读过《嵇康集校注》的情况下阅读此书的,权当我在信口开河吧
#
遁世的隐士,亦需要极高的知名度才能免受饥寒与凌辱,而既然为名隐士,已抵得上一个大官,也就谈不上什么避世逍遥了。
引自 三、 混沌已死
#
其实,再高深的大道理,均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去掉人为的屏障,真理就在眼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现实生活过多注意,那么超越现实的力量则必然削弱。只有忽视或暂时忘却生活琐事,才能真正投入精神境界,在艺术遐想或哲理思辨中遨游。
嵇康著《琴赋》,在序文中指出,在人的一生中,音乐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任何美味佳肴都会使人最终产生厌腻感,而对音乐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失。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使心理平衡。追求一种无累的人生,自然的人生,只能用嵇康本人的诗歌去展现其神韵,那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生命境界。
原始的混沌已经死去,人类必将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不可挽救地堕落下去,那么一个悟道的人,应当怎样生活才能超越社会的必然,达到自由之境呢?
魏晋时代产生了两个解决的命题,第一,名教同于自然,即庄子的现世逍遥、内圣外王之道;第二,越名教而任自然,即庄子的出世逍遥、神仙之道。前者是魏晋玄学的正宗,后者是玄学的变态。
人们追求完美的生存技巧,说得俗一点就是利用权术,然而任何诡诈的权术都不过是小术,真正的大权术正是没有任何权术的真诚;人们一切活动的中心都是为我,而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恰恰是达到了忘我之境。嵇康以他独特的人生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老子的上述思想,创作了《释私论》。顾名思义,释私是去掉私情。那么,什么是私呢?嵇康指出,公是指公开内心的真实思想感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这是君子的人格特征。私是指隐匿内心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虚情假意,阳奉阴违,这是小人的人格特征。
在嵇康的意识中,公私比是非更重要,因为社会已被虚伪笼罩着,人们将真实的自我深深隐藏起来,全副武装,穿戴着盔甲相对待。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已经习以为常了。人们看不到虚伪对自身生存的危害,反而以隐匿真情之技巧高明而沾沾自喜。人人都用隐瞒和欺骗编织着社会罗网,又都无一例外地在这个自己一手制造的罗网上痛苦挣扎。
隐藏真情的私心,对人类的危害不可估量,因为它蒙蔽了真相。例如,一个人生了病,最可怕的莫过于不知何病,无从对症治疗。同样,一个社会的机体出现紊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粉饰太平而延误了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公私虽然不同于是非,但是它是比一般是非问题更重要的大是大非问题,只有公开坦诚,内在的良好愿望才能尽善尽美地实现;只有公开坦诚,内在的不良杂念才能得到纠正。即使真实思想属于罪恶,敢于讲出的行为仍属于公,仍会得到谅解。因此要倡导公开坦诚,光明磊落的品质。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健康发展,每个人才能生活得自由幸福。
道德纯粹的圣人、至人完全按道的规律行事,内心不存是非成见,遇事开诚布公,既无错误,又无隐私,完全与事物的自然发展一致,适合了事物的自然本性,百利而无一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史上伟大的圣贤,都具有这种品质。至人的人格特征是无私忘我。他们不计自己的名誉、功利,真诚地投身于事业,按自己的自然本能行事,结果是贤士云集,事业成功。大道无私利,大道无小术。
此谁得谁失,何凶何吉?宏达先生请太史贞父为他占卜时强调指出:人类淳朴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功名利禄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唯一目标。在这充满了尔虞我诈、嫉贤妒能的金权文化时代,古圣贤教导的生存方式已经难以施行,不得不请大师以占卜决断。
太史贞父竟然拒绝为宏达先生占卜,理由是道德纯粹的人不必看相,心性通达的人不必占卜。宏达先生对外无愧于社会,对内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不必为世俗变故而忧虑。
嵇康多才多艺,除音乐外,还酷爱锻铁。他的园宅中有棵茂盛的大柳树,他引水环绕大树,夏天便自成一清凉世界。打铁的炉台,就设在树下。嵇康打铁并非出于经济目的,所成器具馈赠邻居朋友,概不收费。但是,亲朋好友为表答谢送来的酒菜,则来者不拒,一起在树下痛饮清谈,尽欢尽乐。
钟会驾到时,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向秀在一边当助手,鼓风烧火。面对这位显赫的不速之客,嵇康采取了不予理睬的冷处理态度 ,继续打铁不止。钟会讨了个没趣,被冷落在一边,有些下不了台。但这位青年才子还是很有气度的,他起身准备默默离去。这时嵇康忽然冷冷地发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的回答耐人寻味,“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
钟会带着刻骨铭心的愤恨悻悻地走了,嵇康将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沉重的代价。
普通人没有自足自乐的内在精神生活,故要借助外物来满足自己。真正的快乐,并不是外在可见的欣喜若狂,而是超越了得失,不为外物所累,恬然自得的淡泊心境。最大的快乐是无快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顺应万物这自然,阴阳二气之变化,生命永恒如天长地久,这才是真正的大快乐。
世俗之人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而我却以远远躲开为乐。
有位衣不遮体的农夫,感到春天太阳晒脊背舒适无比,准备将其经验献给皇帝以获重赏,遭到了妻子的讪笑;有位食不果腹的贫民,感到野芹菜美味无比,献给乡里富人品尝,结果却遭到抱怨。这些孤陋寡闻之人,虽然用心诚恳,但毕竟太过离谱,但愿先生不要像他们一样。
嵇康指桑骂槐的《绝交书》,使这位大将军震怒,暗暗动了杀机。
#
其实,再高深的大道理,均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去掉人为的屏障,真理就在眼前。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