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我同学家的孩子最近忽然病了,说是不想上学了,没意思,当然我们怀疑是抑郁症,也明白如果真是患病了,那可不是自己矫情,可是后来经过几次心理学的医生专家的确诊是有抑郁的倾向,但是他最主要是茫然,还不是完全情绪上被病情控制那样的,最主要是他没有内在动力。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家长要陪伴他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唤醒他的内在动机,让他感觉自己要掌控自己未来的人生,对某种方向也好,物品也还,爱好也好,最好是找到一种能够让他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融入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几个人都在寻找对策,也把医生推荐给家长看的心理学方面的几本书都买了回来研读,每个人分了两本,先回来看,我拿回来的有一本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自我决定论创始人爱德华·L·德西的著作《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但是自己很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必要去看这类的心理学书籍,所以一直以来真的没有涉猎过此类的著作。没想到这次借由同学家的小朋友需要帮助为契机,反而和这本书有了这样的一个遇见,打开书才发现,这是2020年8月份才第一次引入我国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中文版本!
这么有缘的一次遇见,真好,书名是《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我花了半天时间自读完了这本书,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01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真正的自主
我们身为家长可能总是会在抱怨孩子时说你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你们现在的好条件啊,结果你们还不好好学习。
有没有?估计十个家长里面会有一半以上都这样说过吧。但是我们在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注意到,在我们心里也是把孩子应该学习看成了似乎是对我们提供给他好的条件的一种等价交换了。
而爱德华·L·德西在书中说:“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小孩子在原本生来就该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年龄段,却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每个人都有着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
满足了这三种基本需求,人们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内在动机,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体验去追求实现某个目标。
爱德华·L·德西的观点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
02
胜任和自主同样重要,有些父母很多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我记得自己看过一个新闻就是一对学霸父母生了个资质平平的女儿,成绩一直徘徊在中游,母亲很抓狂,请了很多家教来一遍一遍地辅导,女儿精疲力竭地考上了985高校,母亲很得意于自己的“成功”,每每到别人那里介绍经验,都是强调家长要为孩子谋划好一份未来。
但是这个母亲却不知道,她为女儿选定的法律专业让女儿痛苦极了,那些条文的理解和背默,对于这个女孩的资质来说是很大的难题,处在一群未来的法律精英人士中,女孩子好容易熬到了毕业。
本来她自己想去中学当个教法律课的老师,但是母亲坚决不允许,找了很多途径如愿将女儿送进了知名律所从业,这个女孩害怕的噩梦一般的日子又来临了。每次她壮着胆子提出辞职,母亲都把她骂得狗血淋头,终于有一天女孩从高层坠楼了……母亲追悔莫及。
胜任和自主同样重要爱德华·L·德西在书中提到了真正的自我。他提到人们是不是在做自己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外人无从判断一个人的胜任与否。即便我们能获得外界的认知的肯定,但是如果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那么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就像几年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中传学生李斯达、云南大学马加爵……原本学业成绩都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内心的不良的情绪堆积得最后将他们自己也淹没了。从内在动机上来说,这样的学校象牙塔内的生活并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而人际关系上的不成功,又反过来进一步摧毁了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心里的破掉的洞口越来越大。
03
人际联结的作用是能保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们不论是通过血缘,还是通过社会交往,都是一个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过程。而人际联结的作用是保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个最为强有力的有效保证。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陈屿说老婆钟晓芹说的对,每个人都不能只活成一座孤岛。
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的身边有着一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一个人的行为的约束上一定是有着作用的。而且一群年龄和经历、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们在一起,互相之间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情绪来说也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中对于“必须、应该、不得不”的信念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处理解读得非常到位,也是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的较为浅显的程度,我自己都感到内心的变化。对于孩子,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也必须去接受他的任何自主的决定,这些对于避免成年的孩子们再出现任何心理方面的问题来说都至关重要。(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