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淡墨
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公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全取丰神,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试注〕
1、刘石庵: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2、王梦楼: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
清代书法史上,王文治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并称“清四大家”。楷书早年主学褚遂良,行草书主学《集王圣教序》和《兰亭序帖》,后参入赵孟頫、董其昌、张即之的书法风格,成为清朝“二王”书风的代表性人物。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佛道,对于经文墨迹非常关注,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后的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等人一样,在用笔中呈现出扁薄率意、圆中见方的个人特点。
3、浓墨淡墨:刘墉书作一大特点是采用浓墨,并以一、二处枯点来点缀。他喜欢用紫毫笔,以浓墨书于蜡笺,产生乌光黑亮、饱满圆润的效果,成为馆阁体的典范,当时戏称他为“浓墨宰相”,又因为墨重笔画飞圆,有“墨猪”之讥。他虽用浓墨,却特别注意结构的变化,四边形框架结构常不封死,往往在某一角留有空白,框假内部紧缩,以半虚式出现。
王文治采用的淡墨是指用松烟墨磨就青淡的墨色,并不是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中的淡。青淡的墨韵、飘逸疏朗的章法确使人受到风神潇洒、秀韵天成的清雅美,但骨骼清纤,失去了庄重之美。
浓墨、淡墨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统观古代书法,宋以前以浓墨为主。苏东坡深爱浓墨的艺术效果,把他比喻为小孩子的眼睛,乌黑圆溜、闪亮有神,勾活了内心的天真和纯洁。黄山谷常用一池淡墨来抒写潇洒秀逸的书风。发展到王铎,浓淡墨相映,发挥得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