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上最受人瞩目的环节“飞花令”,其实是古代“酒令”的一种。“飞花”一词出自唐代韩翃的诗《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例如:
甲:花开堪折直须折
乙:落花人独立
丙:感时花溅泪
上面的这个“飞花令”,“花”字分别在第一、二、三个字的位置。而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已经简化了很多,只要诗句中出现“花”字便算过关。
除了“飞花令”,还有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人名令等各式各样的“雅令”。而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行酒故事,自然是魏晋时期兰亭集会的“曲水流觞”之举了。
“曲水流觞”,最早是上巳节中的一种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人们在弯弯曲曲的水流旁设酒杯,依流而坐,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故称为“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逸诗”云:“羽觞随波泛”。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完成祈福祭祀活动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
当时,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满了酒的觞放在溪水中,随着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并饮酒。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2篇,15人各成诗1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摘录如下:
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王羲之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谢安
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王涣之
……
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37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大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乘兴而作,一气呵成,这就有了冠绝千古的《兰亭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采采卷耳】“曲水流觞”:比“飞花令”更高端的“行酒令”
恰如王羲之所说,“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当我们比对《兰亭集》和《兰亭序》的内容,多多少可以窥见,在《兰亭集》中,除了兰亭的环境背景和集会内容外,人们因游戏而作诗,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思考,但也出现了“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一类的想要超脱凡俗生命的期冀,而《兰亭序》则完整、深入地将时人这种意识表达了出来。
所谓“兴尽悲来”,前一秒还正在为获得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这欢欣却已成为过去。而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都最终要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凄凉和悲哀。王羲之在表达“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的感叹中,流露着对生命的向往和热情。
【采采卷耳】“曲水流觞”:比“飞花令”更高端的“行酒令”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文人多以老庄为标而故作放旷、不屑事功。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却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兰亭序》中,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尽管生死无法左右、人生终将归于沉寂的事实让人感伤,但人事兴衰又是必然之事,那么便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恰如他的《兰亭序》一样,
尽管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不曾达到这样的高度。但仅这一次醉酒之后一蹴而就的手稿,就足以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仰望当年的曲水流觞、兰亭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