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阅读了《恶意》。
暑假,小姑娘的老师推荐小姑娘看《恶意》。昨晚上小姑娘找我讨论《恶意》,结果我没法完整的回忆起《恶意》的情节。只好翻找以前写的阅读感受。发现之前又只写有寥寥数语。看来,需要重新翻阅《恶意》才能与小姑娘讨论。
下面是去年的阅读记录:
看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我想到的是《农夫与蛇》。二者之间是何其相似,善意相救却反招其害。《农夫与蛇》平铺直叙,简单明了。《恶意》却是颠来倒去,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跌宕起伏,抽丝剥茧,一点一点拨云见月,直至事件真相。
在心理学方面,《恶意》还涉及青少年时代校园暴力对人成长的影响。
《恶意》在推理过程中有一处瑕疵。中冢昭夫收藏了一张藤尾正哉欺负女生时拍的照片,加贺恭一郎凭借这张照片证实当时协助藤尾正哉的是野野口。中冢昭夫收藏这张照片,如果照片“鲜活地”显示野野口按住女生,他不可能不认得。但他却对加贺恭一郎说:“不是,才不是我!藤尾欺负女生的时候,和他在一起的另有其人。我不知道,是真的。”这里的“我不知道,是真的”,是不知道藤尾施暴这件事,还是不知道谁协助藤尾施暴?有歧义。
东野先生善于埋下伏笔,在最后一刻才揭示真相。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已被有意无意的引导到特定的结果指向上,就像野野口设计的局一样,引导加贺恭一郎走向了侦查的另一面。我们猜测到野野口的这一协犯行为,但我想在中冢昭夫的这一部分叙述中,伏笔有一点瑕疵,应该可以处理的更好一点。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恶意面前,后者更重要。
《恶意》—防人之心不可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