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作者: TonyLee_df71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11:46 被阅读0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刍狗(chú):古时祭祀用的草狗。橐籥(tuóyuè):古时风箱。中:同冲,盅,虚静。

    天地没有分别心,对待万物都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百姓也都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

    天地没有分别心,不会妄加干涉万物运作,但却永不停歇地滋养着万物。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看似虚空,但在需要的时候,风就会源源不断地吹出来。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如果带有分别心去做事情,就会以私利、偏爱和成见等人为因素干涉事情的运作,干涉越多就会越偏离道,越偏离道就会越快失败。不如以德治理,让社会沿着合于道的方向运作。

    有些人看了本章的前两句话,会觉得天地圣人没有爱心。其实这两句话不是说天地圣人没有爱心,而是说天地圣人没有偏爱,没有分别地利益万物,是大爱,参见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章另一个问题是三段义理有些跳跃,逻辑关系不连贯。实际上这三段老子是把德治和人治进行类比,所谓人治就是以“仁义礼”等人智作为道德标准来治理社会,详细解释可以参见18和19章的说明。

    有人说这是老子反对孔子儒家思想,甚至说《道德经》是孔子之后的人写的。其实“道”和“德”不是老子原创,在上古就有,“仁、义、礼”也不是孔子原创,在夏商周就有。只不过孔子倾向人治,老子坚持德治,两者的愿望都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同。人治因为容易得到为政者的喜欢,容易推行,能够暂时缓和矛盾,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失效;德治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但是为政者不喜欢,难以推行。人类社会的问题并不是人治造成的,但是人治的方法不彻底,局限性比较大,日积月累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祸,老子深深懂得其中的危害,因此坚持德治,坚决反对人治。

    在人治的社会里,为政者按远近亲疏、高低贵贱分成很多等级,以人智制定很多的规则包括各种礼节和仪式,后期更是综合了宗教、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在制定和修改这些规则的过程中,为政者不断加入大量的私利、偏爱和成见等人为因素。

    本章第一段讲分别心,人治社会里为政者按远近亲疏、高低贵贱把人分成多个等级,老子反对这种分别对待。参见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段老子借用风箱来说明德治没有众多的人为规则,看似虚空,但它却能润物无声,深入人心,作用源源不断。第三段老子明确指出人治效果不断失效,为政者不断人为制定更多的规则,但是效果仍然会越来越小,不如采用德治,才能真正合于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pl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