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为何哭?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3-08-19 14:22 被阅读0次

    题记:因看到芷兮老师转了一篇《认错,不认错》,想起自己曾写过一篇关于宝钗不认错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红楼第三十四回:宝钗连哭两次,这是她在前八十回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哭。宝钗是个理智型的女人,且冷静至无情的境界,仿佛任何事在她心中都激不起感情的波澜,不似黛玉感性而天真,放任真情涓流不息,直至泪尽而逝。所以宝钗突然放声一哭,事由看起来极小,难免令人匪夷所思。

    曹雪芹对宝钗的哭未作任何心理陈述,而对黛玉的哭,总是将其心里的曲曲折折、边边角角都解析得清清楚楚,深情哀婉,每每将读者的心也打湿。他如此处理,一是让读者琢磨不透,更显宝钗深藏不露。二是宝钗的眼泪未必源自心灵,许只是面上的表演。所以,曹雪芹只用“大哭”、“整哭了一夜”一笔带过。

    那么宝钗究竟为何而哭呢?是真哭还是假哭?且听我将这段意识流补叙完整。

    宝钗因听袭人说,宝玉遭父毒打与薛蟠有关,便回家责问哥哥。薛蟠赌气发誓地分辩,但宝钗仍“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薛蟠恼急了便抖出宝钗心底的隐私——“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宝钗 “气怔了”,大哭。薛蟠说的是大实话,且也只在家里嚷嚷,这在薛家早已不是秘密,宝钗第一哭只因哥哥当面揭穿了她的心思,让她一时面子上挂不住,伤了自尊。毕竟宝钗还是个未出阁的少女,且品格端方,思想又比较保守,不像尤三姐敢于公开地表明婚恋自由的主张,也不像林黛玉会在人前流露真性情。她对宝玉敬而远之,而宝玉对她从不敢有行为上的造次。所以,薛蟠的急不择言,在她听起来等于骂她下贱、淫荡,她自然委屈地大哭了。且薛蟠是个心直口快的蛮汉,在家里嚷惯了,保不定到外头性子上来也混说,必须得有个激烈的反应,让他深知乱说话的后果,方能在呆子嘴上牢牢上把锁。所以,第一哭,即是女孩儿羞恼之极的真哭,也是镇哥的法器。

    然“整哭一夜”,又是在贾府的大观园内,这就不免令人怀疑了。一句实话究竟牵扯出多少伤心事,让平日里不露声色的宝钗也终于支撑不住玉山倾崩。我仔细琢磨了半个多月,以为不外乎两种缘由:为命运一哭和哭于众人知。

    先说为命运一哭。宝钗虽最终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且不说结局圆不圆满,过程是何其漫长,真的如歌里所唱:“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当初,薛家进京时说是为了送宝钗到皇宫备选女官,其实不过一幌子。大观园里俱是名门闺秀,怎偏就她一个有备选资格,且后文再无提及。薜姨妈空着自家屋不住,固执地要住到贾府,说是怕薛蟠失去管束更为所欲为,其实是冲着与贾府联姻而来的。宝钗来贾府年方十五,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事情进展不顺,贾母听信和尚说宝玉不宜过早成婚,迟迟不提孙子的婚事。薛宝钗就等于成了送进贾府的待嫁女。再说宝钗的年龄也不小了。红楼梦的时间叙述上有点混乱,我们只能粗略估计之。我曾在《可卿之死》一文中计算的可卿死亡时间,就已过去了三年。或者以第四十五回,林黛玉自报年龄15岁推断,宝玉比黛玉大一岁,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袭人又与宝钗同岁,那宝钗应比黛玉大3岁,即宝钗此时起码18岁以上了,与宝玉成婚也必定是二十好几了,这在古时已是超级“剩女”。眼见着韶华将逝,而亲事仍晦暗不明,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由不得让人心焦。那么到底是谁在从中作梗呢,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是本家人,自然胳膊肘儿朝内拐,而元春端午赐礼独她与宝玉一样,似也认可了“金玉姻缘”。我想将其婚事一拖再拖的只有贾母了。贾母看不上宝钗,一是因为性格不合。虽然贾母在人前经常夸宝钗,但她的性格并不对贾母的口味。贾母喜欢的女孩儿都是模样爽利之人,比如王熙凤、鸳鸯、晴雯、宝琴。贾母不喜欢袭人的沉闷。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向她谈及逐晴雯、举袭人的事时,贾母说“将来只晴雯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又说袭人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可见她并不赞同王夫人的做法。而袭为钗影,贾母不喜欢袭人,自然对宝钗也不中意。贾母看见聪明伶俐的宝琴,倒有心向薛姨妈提亲,可见和尚一说不过托辞。二是宝黛的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黛玉又是她的亲外孙女,岂有不顾之理。然黛玉体弱多病,且整日蹙紧眉头,又是满肚子酸文醋词,身体心理都不健康。假若她能像宝琴有红扑扑的脸蛋,在山坡上蹦来跳去,抑或像湘云大啖腥膻,醉卧花阴,再或者顿顿都能食下一碗饭,贾母早就成全她的两个心肝宝贝了。宝钗和黛玉都不是贾母理想中的孙媳妇。这点,慧心的宝钗早有察觉,但人的性情喜好是很难改变的,她只有大量地做好外围工作,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赞赏和支持,才能扳倒贾母这颗大树。所以她在贾府那么多年低调做人,巴下尊上,和协同辈,拊循下人,可见活得有多累。可她那不成气的哥哥尽给她添乱,在宝玉被打这节骨眼上,竟被人怀疑是他挑唆,贾母、王夫人心痛之极自然会牵怒关联之人,这岂不是让她前功尽弃?

    再说那宝玉也只比哥哥多了张漂亮脸蛋,骨子里也是不学无术、眠花卧柳的纨裤子弟。这回被打的两件事都龌龊丢人,调戏女婢和私藏戏子。且整日里与黛玉难舍难分、情投意合,对身边的女孩儿又是见一个爱一个,是比哥哥更风流多情。宝钗也是知识女性,知识女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爱情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宝玉无论在学识和人品上都不是宝钗的理想爱人,达不到宝钗想要的深度和高度,可她根本没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女人的命运与男子不同,须分为两截:一未嫁时,一既嫁后。未嫁时的命运是假命运,真命运则须仰之于莫之谁何之人。迎春就是现成的例子。至少贾府的荣华富贵,宝玉的容貌为人是她所熟悉的,真命运能延续假命运的富足与高贵。没有命运的自主权,不仅仅是宝钗的悲哀,也是黛玉、大观园所有的女孩及旧时女人的悲哀。所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书读多了,会移了性情,动摇真命运的选择标准,从而贻害终生。宝钗自父亲死后,便专心女红,帮母亲打理家务,开始以大家闺秀的风范严格约束自己。而只要她脑子里一日有诗,便不可能一日不思爱情,这又是她哭的另一原因。哭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身为女儿身,若是男人,必成将相之材。而纵使出生名门,貌比天仙,可仍难逃脱“送嫁女”这一尴尬处境。如何能不哭,我亦为之一哭,哭其活得压抑,哭其怀才不遇,哭其一生都不可能出现的爱情。

    再说哭于众人知。曹雪芹写宝钗“到房里整哭一夜”,并未具体写为何哭、怎么哭,谁看见她哭。也许她并未哭,只是贾府里的人听说她哭了一夜,这或许只是她放的一个烟雾弹。因为有人说宝玉被打是她哥告的密,而贾府又是瞒不住事的地方,但凡有一个人说,便等于众人皆知。而这种暗地里的谣传,无人会给她辩白的机会,她也不会“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主动跑去解释。所以,她只有闹大动静“整哭一夜”以示她的冤屈。即便老太太、太太认定是她哥哥使坏,也会因为她哭而同情她,不再连过于她。可巧早晨出门被黛玉瞧见,黛玉醋意十足地打趣她,而她当时的表现是“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读到这儿,我们都会责怪黛玉的尖刻,而心疼宝钗的老实。其实这恰是宝钗一箭双雕之计,正可借黛玉的笑声,让人注意到她的一夜痛哭的惨容,又可以自己的隐忍激起周围人的怜悯。凡是书中看似多余的废话都不可作为作者的原意,就比如此句中的“因记挂着母亲、哥哥”,记挂母亲尚可理解,那气她半死的哥哥记挂个啥,那实是编个理由骗书中之人,而粗心或愚笨的读者便会信以为真。曹雪芹是我所见过的最狡猾的作者,因为他老是帮着书中的人物骗人。我们说不可将作者的主观情绪写入小说,但曹雪芹帮人骗人的反主观又是其幽默所在,我前儿个说过“贤”袭人、“淫”可卿是正话反说的障眼法。然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也时常被一些虚假的掩饰所蒙蔽吗,曹的主观实是他更客观更形象地描述现实,也反映了他深刻领悟世情后的达观超然。

    宝钗的眼泪与黛玉的有所区别。黛玉是为情而哭,为宝玉而哭,为身世凄伶而哭,是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毫无杂质的纯净水。而宝钗是为自己哭,含有欺世的技术成份。我们不论钗黛二人孰好孰坏,但谁真谁假,谁老实谁奸诈应是一清二楚的。哭是女人自我保护的软武器。这世上精明能干的人总不会在人前认错,一旦证据确凿,无以抵赖,便嚎啕大哭。哭得人心烦意乱、心慈手软,哭到对方向她下跪,保证不再追究为止,然后继续消沉三天,表明悔过之心,周围人都被她的眼泪和消沉所打动,心里天平倾向于她,并认为当得饶人处且饶人。须知一个不认错的人,何谈叫人饶恕。而受了委屈的一方,此时既不敢四处声张,也不敢痛哭流涕,只能装出一副忍气吞声的样子,以示肚量宽大。可像林黛玉这类实诚的人恰恰相反,犯了错后,内心自责得一塌糊涂,主动认错,道歉检讨赔笑脸,反而让人以为她蛮不在乎,连悔过的眼泪也没有,或者皮厚,可以大承挞笞。而受了委屈必忍不住冲撞埋怨,泪流如注,又让人觉得太没气度。所以,红楼一书,黛玉的眼泪淌得遍地都是,可基本白流,最后还得了个小心眼、爱使小性的坏名声。

    重又回到题目:宝钗为何哭?用一位诗人的话概而答之:“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钗为何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jj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