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看完后我是又好笑又无奈又可悲又愤慨……
这篇文章的名字是《老师,请帮我读大一的儿子找个媳妇》(来自公众号:我是杜娘)。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位大学的老师,这个学期还没结束,下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已经公布,孩子因为喜欢这个老师选择了这个老师的课程,孩子的母亲在得知这一个消息后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老师帮她看看能不能让孩子在女生较多的班级,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也不怎么和女生来往,母亲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孩子没有老婆,所以母亲几乎是用哀求的声音请求老师一定要帮帮孩子……
我觉得好笑是觉得母亲的这个行为真是有些稚嫩,不过认真想想确实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操碎了多少心,确实是无奈之处;可悲是因为母亲的付出和这种焦虑都感受到母爱悲情的伟大,而愤慨则是因为又是一个母亲把孩子当成了全部世界,不明界限把所有的一切都承担在了孩子身上。
在网络上曾看到一句话:即使孩子再不喜欢父母的唠叨安排,也在无形中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这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较量永远永远只会让两方都是输家。父母以为改变了孩子,孩子却在心底留下了抱怨,甚至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前几天朋友和我狠狠得抱怨了一顿说家里的亲戚太讨厌,讲了一堆大道理,原因无非几方面:第一婚姻大事早点决定早让家人安心,找个好的。第二做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女人,言外之意为家庭请牺牲自己。第三孝敬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年幼者,言外之意为尊老爱幼请牺牲自己。
是啊,这位亲属以自己的经历,自己受过的苦难告诉朋友如何做为一个道德制高点的完人,那么请问,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和机器有什么区别?我反而要替朋友质问,为什么要把一个人生出来当成机器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能不能理解为因为这位亲属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所以下一辈的孩子们同样不能成为自己?我对这样的家庭会有极度的恐惧心理,这不是家,只是一碗裹挟着爱用亲情威胁的孟婆汤。
前段时间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papi酱的人生排序让人换来深深的认同感,对于物质丰富的新一代的我们来说,也许对于精神的自由追求更胜于一切。这然我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种自由时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而不是被要挟。
篮球巨星科比说:“总有一个人要赢,那为什么不是我?”我想说:“总有一代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那为什么不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在这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就像顾晓鸣老师所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学习与成长,是几代人享用不尽的充电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