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变多了吗?
现在打开手机,今日头条、知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每一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新信息,你每天都在这些APP之间左右徘徊。
但是这些信息和整个互联网里的信息比起来,却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毕竟,现在一天产生的新信息,抵得上过去五千年产生的信息总和了。
于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否会产生信息过载呢?
信息的大爆炸,自然而然也带来了知识的大爆炸,整个世界产生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现在已经几乎不可能去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了。
甚至于,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越来越难去真正用心学习深度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互联网不仅形成了信息的过载,也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
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嘛?至少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信息过载,甚至很多人都觉得知识产生了匮乏。
为什么呢?
2、过载是个伪命题
首先信息过载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古至今,我们都是信息过载的。
早在公元4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
“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从浩瀚的宇宙中直接学习一样。”这是18世纪第一部现代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忧心忡忡的说的。
而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信息焦虑,只是因为信息的过滤器失效了。
我们古代中国,那个村落社会里,从谚语指导人生的年代,一个老人记个几百上千句谚语就能过好一生。
这些谚语是老祖宗一点点通过经验筛选出来的,地域和选择就是最初的过滤器。
而随着文字时代到来,书籍、媒体、报刊这些又称为了新的过滤器,它们会把大部分信息给过滤掉。
但是到了互联网世界里面,信息是几乎不会被过滤掉的。
从时间上,互联网出现到现在,信息一直会存在,从空间上,全世界所有的信息也同时存在。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信息焦虑,不是要远离互联网远离碎片化信息,而是要找的新的过滤器,过滤掉那些无用的信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形成自己的过滤器。
从最初的感觉信息过载,慢慢到了发现出自己的过滤器,喜欢一部分信息,最后走到尽头,开始渴望这个世界产生新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刚接触电影,觉得这么多电影,我得看多久呀?这时候是信息焦虑。
然后看了一些一些,发现了一些喜欢一些不喜欢,也开始判断哪些人的电影好,哪个国家的电影好,哪些类型的电影好,开始有了喜好,也就是自己的筛选器。
再到最后,你会发现大部分电影不值得你花时间看,而你喜欢的,你觉得特别棒的筛选器里,迟迟都没出现一部好电影。
比如我天天期待的诺兰和卡梅隆的新片。
那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3、从信息过载到信息饥渴
万维钢老师用熟悉+意外把这条路讲的非常明白,信息就是意外,而喜欢等于熟悉+意外,而信息过载,到喜欢,到渴求,就是取决于你遭遇的意外的多少。
从信息过载到信息渴求,一共有四个阶段。
首先就是过载阶段,一个原始人刚来到现代社会,刚接触互联网,就会发现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这时候熟悉几乎等于0,而剩下的全是意外。
这和我们学习的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分类一样的,当我们身处全是意外的时候,自然就会恐慌和焦虑。
但是,焦虑也没办法,还是得在恐慌区生存下来,于是这个原始人开始接触这些信息。
他慢慢的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联系,比如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的信息,比如现代社会的规则、习惯之间的联系信息,并且他知道了去哪里找那些信息。
于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发现联系阶段,当你开始慢慢在恐慌区生存的时候,这些信息会让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
比如电影看多了,会发现什么样的电影算好的,中国和外国电影的区别,电影之间的类型片的区别。
再然后就到了第三阶段,因为你发现了联系以后,你就有了你的判断标准,和信息之间的规则。
于是你开始知道了你喜欢的这些信息的最新的发展情况,你开始关注诺兰的新片,你开始关注你喜欢的品牌的新品,你开始关注哪个作者的新书。
你的喜好和标准,让你开始把握潮流。
就像科研,等你到了某一步以后,你关注的点开始局限于几个关键课题的进展,开始关注这些领域内关键人物的动向。
这时候,你就知道了风口在哪,潮流在哪。
在接下来,就是第四步,也就是等待惊喜。
很多领域,你已经了解到了尽头,开始像个老司机一样,对于领域内的大致走向,会在哪里最有可能突破,比如谁拍的电影会是什么类型,下一个可能拍什么,电动汽车的难题在哪里,哪个领域最有可能先突破?
等等这些问题,你都心里有了数,这时候你等待的就是惊喜,等待创造关键信息的关键人物和关键组织们,或者出现更加意外奇迹,给你创造更多的惊喜。
到了这个阶段,你非但不会觉得信息过载,而且还会觉得这个世界进步速度太慢了,并没有太多的信息让你兴奋,甚至有时候还觉得有点无聊。
于是你开始关注那些关键领域的人物,或者渠道的点点滴滴,比如诺兰的新片到哪一步了?比如爱情公寓下一步还拍不拍啊,比如《三体》的电影版什么时候能上啊?
这时候你自己形成了你自己的一个过滤器,而这个过滤器到了最后,给予你的越越来越少,你也越来越饥渴。
回到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出现以后,互联网的风口,开始从信息上半场,转到了过滤器下半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滤器,而整个互联网世界,也在形成一个有一个个性化的过滤器。
社交媒体的博主、KOL,就是一种过滤器,你的朋友圈也是一种过滤器。
今日头条的机器算法是一种过滤器,得到的知识服务也是一种过滤器。
所以,如果你自己的过滤器没成型,那你可以在网上找点外挂,也可以缓解你的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