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考古学家的任务则是尽可能客观地告诉人们,古人曾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命运,以便今人为未来作出决定时可以汲取古代的教训。”(张光直《考古学》P12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也是如此。尽管古今人事很多现象都不一样,但是其内在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高中政治课上经常说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能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不仅历史学如此,文学也是如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或喜,都能成为我们现实中的借鉴。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而优秀的作者,也只能按照人物的性格走下去,有时候甚至是无可挽回的走向悲剧。汤姆叔叔最后之所以悲惨的死去,就是因为自己的善良,因为对上帝的信仰的坚定。汤姆叔叔的这一性格特征,在整部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一部经典。
性格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有优点,也有弱点。将性格的优点发扬光大,则会让你事半功倍。而一旦性格的弱点被别人掌握,则犹如卧榻之侧被别人睡了,这种后果有时候是致命的。朱元璋对他的两位对手的性格有一个很简练但是也很精确的评价——友谅志骄,志诚器小。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朱元璋顺利的从群雄中脱颖而出,从而北上与元朝角逐。
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的话,从元朝方面来说,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在南方的互撕,或者从张士诚方面来看,朱与陈的互撕,都隐隐有一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感觉。我不知道元朝政府或者张士诚政权有没有这样想过。两雄相争,第三方坐山观虎斗,不失为一种策略。例如明朝政府与李自成政权的缠斗,最后为满清政权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这种铺平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因为象征着明朝政权的君主已经被李自成逼死,满清集团正是打着为明人报君父之仇的旗号而名正言顺的进入北京的。但是,细细思索,真正坐山观虎斗而能成功的例子极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许是古人与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鹬、蚌与人,三者之间根本分属两个世界,鹬蚌属于动物世界,而渔翁则属于人类世界,两者根本就没有对决的可能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是没得说的,即便鹬蚌不相争,只要他们在路上遇到渔翁,也难免不成为渔翁的盘中餐。当然,这句话只是一句形容。在人类社会套用这句话要远为复杂得多。关于此,还是项羽看得明白,哪有什么两败俱伤,只有越战越强。
那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就错了吗?也没错,一句话能够流传这么久,总是有道理的。关键是看你怎么理解。其实这句话,最关键的是要我们先有个明确的自我认识,你到底是鹬蚌,还是渔翁。如果你是渔翁,你当然可以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了。可如果是鹬蚌呢。可惜的是,很少会有人觉得自己是鹬蚌,于是,像卿子冠军宋义之类的,只能成为项羽的刀下鬼了。要知道,夜郎自大的不只是夜郎王,也有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2017.07.2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