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的唐敖庆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这样说到:“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许多位老师、同事甚至学生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使我受益匪浅。在做人、处世、做学问方面给我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曾昭抡教授。”
曾昭抡曾昭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我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显赫的湖南曾氏家族,其曾祖为晚清大员曾国藩。1915年16岁的曾昭抡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役学校,1920年毕业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1926年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
曾昭抡教授是一个极为勤勉的人。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南迁,在由长沙至昆明的途中,有家庭困难而无力支付路费的同学组织了步行团,由五位教授带领,曾昭抡就在其中。几位教授一路走一路做社会调查,据唐敖庆回忆:“学校给每人每天2角钱,除了吃饭,还要用来喝茶、买草鞋等零用。晚上五六点钟到住地休息。每天早晨,当我们披着星光走了二三十里路时,天才放亮。这时远远看见曾昭抡教授已经坐在路边的公里标记石碑上写日记了。等我们赶上来后,他又和我们一起赶路。曾先生每天如此。看来,他至少比我们早起一两个小时。”
来到昆明,曾昭抡开设的课程极受学生欢迎:“曾先生的课讲得很精彩,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听后收获很大。”可就是这么以为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却从来是不修边幅,据北京大学已退休教授苏勉曾回忆:“……脱下来,袜子底永远破个洞。”若只是不修边幅倒还罢了,关于曾昭抡怪癖的传闻还有很多:他曾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着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的行人不胜骇然;在家吃饭,他也心不在焉,居然拿煤铲去锅里加饭;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保姆竟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闹了不少笑话。
新中国建立后,曾昭抡回到北大任化学系主任,他制定了全新的教育计划,使经战火洗礼后的北大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了给新入学的同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坚持给化学系一年级新生讲授基础化学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担任过新中国的教育部、高教部的副部长,在任期间,他跑了很多高校,召开了很多教育座谈会,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深受师生的喜爱。但苏勉曾对于自己的老师,强调说:“曾先生始终是一个学者,他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政客。”
曾先生的贡献不止在教书育人上,他还联合同行发起中国化学会,自费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并亲自执笔担任总编辑。曾先生一生没有子女,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化学教育与研究,这一份《中国化学会会志》就像他的孩子,为了这本刊物,为了化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开创和发展,为此花钱,就像为自己的孩子交学费那样义不容辞。
“反右”期间,曾先生被划为右派,遭到公开批判,撤销了高教部副部长等职。待重回讲台,他一点都不为之前的遭遇感到不满和愤懑,反而对能重回讲台感到无比的兴奋。他的干劲一下子就上来了,在武汉大学,他开创性地进行了元素有机化学这一新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于曾昭抡,费孝通这样评价他:“……他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使不可能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