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浅析】
1、前六品,六祖一直在广东韶关大梵寺讲禅宗南教,主持东山法会。从第七品开始,祖回宝林,从第七品,讲让许多高僧大德开悟之事。七、八、九品,共为十六人开示。其中十二个在机缘品,第七品。
2、机缘二字,类似孔门的因材施教。每个来问佛法者,皆有其独特的气质、特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机,就是特征,见机行事。契机,对机,要准确又锋利,禅宗叫打机锋。
3、缘,场合。让人开悟成佛的时间、地点。悟要有悟缘,否则,惠明跟五祖十几年亦未开悟,而六祖一句话让他开悟,只能说悟缘到了。
4、在十二机缘前,先插入这一小节,历史记载不一,二十四史亦有载。不究,为机缘品的引子。
5、六祖不识字,却解佛法妙义。因为诸佛妙理,无关文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便是此意。破文字执,打破对概念、文字的执著,为禅宗第一原则。
网友评论